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情境创设
2017-05-17耿会娜
耿会娜
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实践证明:学生经常参与身临其境的思维过程,对教学活动会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创设情境?结合听课调研的一些情况以及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人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激发出自主探索的冲动和热情。
如在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教学中,首先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由故事引入,给他们讲述两个好朋友之间的一个故事,并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学生由于听了故事好奇,就兴趣大发,主动投入实践。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当前数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如在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这节实践活动课上,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你知道你有多高吗?”“走一步大约有多远?”“双臂伸开有多长?”等一些涉及学生自身的问题,引起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活动情境
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在二年级下册《剪一剪》这一实践活动课中,首先让学生准备了纸张、铅笔和剪刀,在上课开始,让学生跟着我在折好的纸上画出图形,再用剪刀按图形剪下来,最后把剪好的图形展开,当学生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时都兴奋极了,兴趣高涨,这时再提出“同样的图形怎样能剪出不一样的花样来?”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都跃跃欲试,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展现出来。
四、创设游戏性的活动情境
学生对玩的过程最有兴趣,思维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表达起来也最顺畅,所以在进行实践活动课上,创设游戏性的活动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在三年级上册《掷一掷》这一活动中,一开始就拿出若干骰子让学生分组,每组两个骰子,进行掷骰子比赛的游戏,看看哪组掷出的两个骰子数目加起来最大。学生们一听比赛就兴趣高涨,鼓足了干劲,几个回合下来,顺势提出“两个骰子掷出去它们的和可能是多少?”“可能是13吗?”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不仅玩得开心,并且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开动了脑筋。
五、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進行四年级下册《小管家》一课教学时,在教学开始我告诉学生:“这几天,我觉得我们家花的钱特别多,但都想不起来花到哪了,所以从大前天开始我画了张表,把每天的花销都记录下来,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花的钱还真是多。”说着便拿出画好的统计表让大家参观,接着问“大家知道你们家每天的开支吗?”学生们一个个摇起了小脑袋,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给每天回家做记录的活动做了铺垫。
六、创设能激发创新能力的活动情境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及数学材料等,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
如,在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一课中,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种类,讲解到“身体要健康就要在食物搭配上多注意,每天要吃至少两种蔬菜和一种水果,那么你会怎样搭配?”学生们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争相回答,说着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表达着不同的见解,接着教师引入正题,如何搭配营养的午餐,由于刚才学生们都小试牛刀,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新的挑战,又更加活跃起来,在活动中都发挥着自己的个性,作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搭配,积极性高涨。
七、创设问题“疑”境
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为课堂教学创设问题“疑”境。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产生知识的内需,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五年级上册《绿化校园》一课中,要学生测量学校绿地面积,因为学校的花坛和草地是不规则图形,我便提出“我们按什么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树荫部分我们怎么测量?”等类似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问,有了疑问,学生们小组合作引发讨论、分析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兴趣浓厚。
八、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当今学校的数学课程,越来越将重心放在关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上,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六年级上册《合理存款》一课中,面对如何存款这一问题,教师提出“如何存款收益最大?”“定期存款按几年期存比较合适?”“教育储蓄存款和国债哪种更合算?”等问题,去刺激学生的思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接触到了简单的银行存钱、取钱的知识,在这些基础上,他们有了对更深知识探索的需求,所以这些问题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