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与再创:三“人”、二“于”和一“养”
2017-05-17赵建红
赵建红
听到好课,常感叹于他们对文本内涵的深人解读,对教材巧妙的重构和再创。在他们的音乐课堂中,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会拨动学生的审美心弦,把他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彰显了教师深厚的素养底蕴,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文本重构和再创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2011版音乐新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设计说明就有提到: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一、文本解读的三“入”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 境始于亲。上好课的第一步就是文本解读,音乐的文本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音乐教师对于文本应有自己的理解,多听、多思、多唱才能品尝到音乐的原味。
1.体验感悟进人文本
音乐是听觉艺术,作为音乐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我们以“听众”的身份去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地聆听与感悟。曾听到浙江一位高中老师的欣赏课《欢乐颂》,教者对音乐文本的挖掘、选择、整合充满深度和内涵,整个教学过程辐射着源源不断的震撼力,深深感染到现场每一位。在点评环节,专家询问当初选此课题时的想法,他讲到了对古典音乐的喜欢,更说出了一个让现场老师都震撼的数字,这段名曲他已经聆听了上千次,每一次都会听到浑身战栗,情不自禁站起来挥舞双手,因此课堂中这位教师时常举起双手,感受身心的一种穿越,虔诚的,如身在教堂中的那般被音乐洗礼,这是一种对音乐的烂熟于心所带来的情感的外在流露。在每一次的备课中,和学生一起融入音乐中,把身心交给音乐,让音乐浸濡自己的感官,这是解读文本的首要境界。
2.音乐要素深入文本
聆听音乐,获得体验,学生有了整体的感受,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此。吴斌老师有过这样的阐述:“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只有以此为内容,学生获得的才是正确的感受美的因素。”音乐要素是师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一道桥梁,也是师生深入文本的一种工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音乐要素就是“渔”,它让文本解读更有水到渠成的功能。
3.情感升华融入文本
罗丹说“艺术即情感”,在特级教师黄美华执教的《渔舟唱晚》课堂中,你时时能触摸到诗情画意的意境,获得与作者、文本、师生间的情感共鸣。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如她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古筝演奏的特殊记号:花指,学生说像一朵小花一样,老师让学生听一听古筝是怎样演奏的,并用动作学着做一做,引导学生想象这声音像什么。学生马上联想到像流水、浪花,參与式的聆听中学生已经完全融入音乐文本中,一个灵动的小设计、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作,品出了音乐的味道,升华了情感体验,这种细腻入微的文本解读对老师来说需要深厚的底蕴,对学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二、文本重构的二“于”
新课标为文本重构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让教师在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仔细研读文本后,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丰富的重构,以此来挖掘文本的深度,拓展课堂的宽度,提升学生视野的高度。
1.于教材内容的重构
文本的重构并不是要教师自己创编出音乐旋律或编写教材,它来源于原教材,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和补充。重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仔细研读教材,掌握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而用自己的方式挖掘出教材的深层内涵,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促使有意义文本的生成。上述案例中黄美华老师重构后的文本生动而有内涵,将音乐作品串成一条“文化链”,让儿童在丰厚的音乐中浸濡,得到精神审美的享受。教材只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传达,并不是对教师教学的规定,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借助自己的经验灵活地建构出更丰富、更充实的文本。
2.于学生主体的重构
文本重构一定是基于学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经验积累出发,脱离学生实际过高或者过低的重构,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重构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人点,音乐作品的切入点往往是隐藏在音乐文本中。黄美华老师在《渔舟唱晚》一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就是“文化”,她将音乐置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化背景中让儿童去认识,在音乐文化链中让学生抒发情感,表达心声,文本重构是基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
三、文本再创的一“养”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感悟是不断积累的,有素养底蕴的老师会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创造的过程,把禅悟到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修正再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文本再创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人文素养的底蕴支撑。成尚荣先生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少不了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于学科的,应当用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音乐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人生阅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底蕴,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新文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解读非一日之功,文本重构与再创,更需厚积薄发方能游刃有余,让我们以生为本,领悟音乐作品真谛,赋予文本活力,成就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