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味”——数学课的调料

2017-05-17李静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味调料数学课

李静

佳肴的美味不仅取决于食材,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调料的作用。“语文味”在数学学习中就是这么一种不可或缺的调料。

什么是语文味?

王崧舟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数学课虽不能把语文昧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文化味”“读味”“写味”“品味”也不能过于轻描淡写。或许学生不能时常动情地诵读题目,但是静心读是完全必要的;或许摘抄书作会加重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但圈点批注是绝对值得提倡的;也许数学题目里品不出诗情画意,但咬文嚼字绝不是语文课上的专利。下面笔者也从“文化味”“读昧”“写味”“品味”等谈谈数学的学习。

一、从兴趣谈数学的“文化味”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不让数学课过于枯燥。有学生认为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意境美、诗意美。那么当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的时候,就应该给数学课加点“文化味”,把数学课从“死闷”中解放出来,多点历史渊源,多点语言情趣。这样既能激活学生思维,又能活跃的气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介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在教学《圆柱、圆锥的体积》时,可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在教学《简便计算》时,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的“高斯求和公式”……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添加一些带有文学味的数学题,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倒推》时,出示一道数学家张逐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的一道算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原有多少酒?”在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也可以像语文那样富有诗意。

再如这样一道题: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内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副对联中所贺老寿星多少岁,可以用两道乘法混合计算来解决。“花甲”是六十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六十岁,三七岁月是二十一岁,即60×2+3x 7=141(岁);“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岁,“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 x 2+1=141(岁)。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这样的课堂岂会枯燥乏味?因而当“文化味”融入数学学习时,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二、从读题说数学学习的“读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渎”。可见,通过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摸清知识的前后连贯性,理清思路,掌握脉络。因此每次教学解决问题,都需要交代学生要仔细读题,至少读三遍再分析题目。但很少有学生能靜下心来读一读。为此,课堂中有意安排“读一读”这样的环节。比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出示题目后我经常提一些问题或要求,如,齐读后看是谁先收集到这道题的信息并能快速整理出来。时常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这样心不在焉读题的现象愈来愈少。

再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求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用自己的方法读出重点词,看谁读的准确。一般的概念教学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读中理解概念,在读中再次感受到概念的本质特点。

三、从审题说数学学习的“写味”

语文教师经常教育学生看书时要摘抄精彩的语段,或者是圈圈画画。这样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同样不可缺少。粗心一直是本班学生的缺点,为此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些作业要求。作业中,把关键句划下来,重点词圈一圈。比如在教学体积或面积时,时常出现单位不统一的题目,要求学生把单位圈一圈、读一读,再比一比。采取这种方法后,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率大大降低。

再如分数实际问题的教学。学生时常因不能准确的找出单位“1”的量,而经常出现错误。如,桃树有30棵,是梨数的3,5,梨树有多少棵?像此类问题,时常缺少主语或者是定语导致学生找不到单位“1”。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句之后,把句子补充完整:谁是梨树的3,5,并且在句子旁边写出单位“1”,然后写出数量关系,有必要画一画草图。提出这样的要求之后,学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便能轻松解题。

四、从解决问题说数学学习的“品味”

常羡慕语文教师激情洋溢的同学生一起分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像品美酒一样品味文章的一字一词一句。数学课上没有那样优美的意境,但依然需要“品”,需要琢磨,需要推敲。“咬”住关键字,“嚼”出内涵,对正确迅速掌握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林家住房总面积为108平方米,客厅面积是住房总面积的2/7,又是厨房总面积的8/3,厨房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本以为在渗透“读味”和“写味”的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说不成问题,但事实上出乎我的意料。要求学生首先找到关键句,然后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在作业中我也看到了学生确实动笔写了写、划了划。可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学生并没有“品”出问题的真谛:谁的面积是厨房面积的8/3。看来只读还不能解决问题,的确需要慢慢品,品出每句话的含义。

语文教师讲话也比较讲究,如在用词方面,他们能根据词的感情色彩或语意轻重等方面去斟酌选择哪个词语。数学学习中有时也会玩一玩这样的文字游戏。比如“增加到”和“增加了”,一字之差,却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再比如倒数的认识中,正确的定义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概念辨析时会这样说,得数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类似的学习中,不斟字酌句,不咬文嚼字怎能了得。

的确,作为数学老师,应让“语文味”在数学课中发挥好调料作用。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因为丝丝的语文味变的妙趣横生,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学知识的严谨,领略到数学的内在美。

猜你喜欢

语文味调料数学课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有趣的数学课
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对调料下料过程的分析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