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中词汇引起的语用差异所反映的文化民族性
2017-05-17任心慧尚菲菲
任心慧+尚菲菲
摘要: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事交际回避不了文化差异问题。虽然交际的实现可以通过一些非语言形式,但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主要还是通过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作为媒介的。它既是文化这个庞大系统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当具有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使用非母语进行交际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征,难免会产生语用差异。词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本文试图从时间词、颜色词、称谓词、委婉词、典故等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引起的语用差异来帮助人们分析和认识不同的文化民族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词汇;文化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26-02
一、跨文化交际
众所周知,文化与交际密不可分,正如美国语言学家Smith所描述的:“Whenever People interact they communicate. To live in societies and to maintain culture they have to communicate.” 人们正是通过交际才能够习得、掌握、传播和保留文化。虽然交际的实现可以通过一些非语言形式,但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主要还是通过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作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交际。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语言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征,所以当具有不同文化知觉(cultural perceptions)和符号系统(symbol systems)的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语用差异,从而改变交际活动。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语言之所以能成为人们之间的交际工具,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由于语言形式(包括内在和外在形式)的普遍性;二是语义的普遍性,如许多民族的语言都能找到人类生活、描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最基本词汇,在许多民族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等值或近似的词语。这些普遍性是人类相同语言机能的反映,它超越了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时空界限,使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但是,各种语言之间在语音、语法、词汇上的区别,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些困难,但最主要的困难来自于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异。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各不相同,其民族心理、思辩模式和推理模式也各不相同,从而出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语言的民族差距。
三、词汇所反映的文化民族性
1.时间词。中西文化都把時间看成一个连续体,但西方人的民族性较多地表现在不计成败,憧憬未来,站在“现在”这个点上,面对着将来,将来在他们的面前,过去则在他们的背后,试比较: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我们说到故事后头去了。
He slipped back in time, as he did so easily nowadays. He was fifteen years old and still on his fathers farm.他的思绪又回到了从前,近来他常常这样。他仿佛又回到了十五岁那年,还住在父亲的农场上。
而传统的中国人则喜欢追忆往事,沉醉其中,他们仿佛是面朝着过去站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把待发生的事情看成在后面。
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戴叔伦的诗句“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成语“前尘往事”、“前车之鉴”、“后继有人”、“后来居上”等。
2.颜色词。颜色词有特殊文化含义,不仅在人们对颜色的客观上的切分不同(光谱学切分),更在于颜色词有其特殊的联想意义,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迥异,观察角度不同,对颜色的感受往往不尽相同。各个民族自古就用颜色代表政治派别或社会地位。在古老的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象征,因为根据儒学思想,“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代表了天地之美,成为尊色。在清代,巡行扈从大臣,皆例准穿“黄马褂”,有功大臣也特赐“黄马褂”。隋、唐时,“黄衫”是少年所穿的华贵衣服,杜甫在《少年行》中写道:“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而在英美等国家,黄色的联想意义却是“怯懦、卑鄙”:He is too yellow to say “no” to his wife.
3.委婉语。了解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因此不少委婉语来自《圣经》,如go west, go to heaven, go to ones Maker, be with God,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return to dust…….又如 cross the Jordan (Jordan 即基督教的冥河——Styx,是分开荒原与迦南——上帝赐予亚伯拉罕之地的界河);再如hand in ones accounts 及go to ones (long) account都出自“最后审判日”(Day of Judgment)。基督教认为最后审判日人人都要把记载自己在世上所作所为的账本交给上帝加以审判。对于不熟悉《圣经》的英语学习者,这些说法只会弄得他们一头雾水。在中国,佛教、道教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就好比《圣经》对西方人的影响。如“去见阎王老爷”——中国佛教和道教都有“十王”的传说。阎王,亦称阎罗王,是主管地狱的神。《隋书·韩擒虎传》:生为上柱国,死做阎罗王。又如“往生”亦可指“死”。佛教认为,修行净土念佛法门的人死后可以在极乐净土或其他佛土托生,故转义为“死”了。再如“去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是梵文Sukhāvatī的意译,一译“安乐国”、“安养国”,或称为净土。佛经说这是阿弥托佛成道时依着愿力而建立的,远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以外的世界。
4.典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不了解彼此历史文化的民族而言,成语典故引起的语用差异常可导致语用失误。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思想的民族,而且具有悠久的文学艺术历史,她的历史典故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力,且极具说服力,但对于异族人而言,很多典故真让他们有如坠五里雾中的感受。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他们无法理解“管鲍之交”会用来形容“某某和某某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诸侯有“歃血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盘,由盟主执盘”的做法,他们也无法理解“执牛耳”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在英美语言中,《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及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是典故的主要来源,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忽略了对这些知识的了解,那么他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际是不可能百分之百顺畅的。如在黄源深编写的《英国散文选读》中有一篇英国散文家埃德蒙·维罗尔·卢卡斯(Edmund Verral Lucas)写的散文The Town Week,其中有这样一句话:“Monday is flat because one has been idling, perhaps unconsciously absorbing notions of living like the lilies.” “living like the lilies.”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6章第28—29节:“你们观察,田野中的百合花是怎么生长的?它们不劳作,也不纺织。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在他最荣光的时候,所穿着的,也比不上这花中的一朵。”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怎么也不會将“living like the lilies”与“idling”联系起来。而没有读过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的人不知道 “a Shylock(夏洛克)”指的是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奴。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词汇亦能够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外国语言与本族语的异同点,还应注意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应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传统、情感、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逐步培养和提高语言文化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邓言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 Lexical Wor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N Xin-hui,SHANG Fei-f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 110870,China)
Abstract:A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y are inevitably faced with the issu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ough communication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certain non-lingual forms,language is the primary medium through which humans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larger system of culture,as well as a mirror reflection of culture. Wh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they are more or less influenced by their national cultures. Words—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a language,contain rich connotations in terms of culture. This paper,through the study of temporal words,color words,addressing terms,euphemisms and allusions,is aimed tentatively to help people analyze and recognize the cultural identity expressed by lexical word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 differences;lexical words;cultur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