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多元资助体系的完善
2017-05-17龚晓玲何蓓
文/龚晓玲 何蓓
浅议高职院校多元资助体系的完善
文/龚晓玲 何蓓
本文在对江西现代职业学院目前资助育人体系的总结基础上,分析当前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中的实践与创新,对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多元资助育人工作格局提出相应的对策。
教育部、财政部等相关政策的相继下发,形成以 “奖、贷、助、补、减”以及新生 “绿色通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教育部财务司巡视员崔邦焱将这一体系称为“资助力度最大最强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职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笔者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开展调研,探寻目前的资助育人体系及文化,并不断完善以构筑起全过程、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工作格局。
1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体系
1.1 学院资助育人体系概况
学院资助工作实行三级管理,即学院、分院、班级三级学生资助工作机构。
1.1.1 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发放工作
三级评定程序(班级评议工作小组评议认定→分院评定工作领导小组认定→学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1.1.2 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
勤工助学双选会,通过推行勤工助学岗位招聘双选机制,进一步增加勤工助学工作透明度。
1.1.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自2007年已连续十年开通“绿色通道”,切实践行“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
1.1.4 入伍学生学费补偿代偿及保险相关工作
定期按时为入伍学生发放学费补偿款,为退役复学士兵办理学费减免,整理受理学生保险理赔材料。
1.2 爱心育人文化
1.2.1 成立“慈善爱心基金”
2015年6月16日,“慈善爱心基金”正式启动,该基金接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友好合作单位以及校友、广大师生的自愿捐助和监督。爱心基金的成立,是学院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延伸,主要用于帮助家庭突遭重大变故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截至2016年9月30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慈善爱心基金共募集金额617270.53元,帮助贫困生25人,发放金额85300元。
1.2.2 设立“校园慈善爱心屋”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在校学习、生活物资需求,学院于2014年11月成立“校园慈善爱心屋”,此举在省内高职院校尚属首例。慈善爱心屋为贫困学生免费提供生活日用品、文化用品、衣物等,贫困学生都可以通过申请程序领到自己所需的物品。据统计,校园慈善爱心屋自2014年成立以来,共资助贫困学生218人,领用物资达12000多元。
“校园慈善爱心屋”日常管理由学生社团“校园慈善爱心社”负责,社团现有成员52人,其中有一半的同学都是贫困生,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物品采购、整理、发放、清点、记账等。
1.2.3 开展“爱心家访”
“爱心家访”工作为进一步推进精准资助,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特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和精神帮扶,自2015年开始,学院连续两年利用假期组织干部职工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家庭进行爱心家访。通过家访,一方面向学生家长宣传国家、学院的各项资助政策,让学生及家长感受来自国家、学院的关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生活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帮扶。
1.2.4 社团育人
学院目前共有爱心社、义工团等校园资助类学生社团12个,社团总人数达800余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一方面援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又培养广大学生的慈善意识、感恩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
1.2.5 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认证
“学院慈善义工服务团”于2015年6月成立,同时,学院面向在校大学生推行“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认证制度”,以官方认证的形式,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各项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倡导、记录、认证、表彰的方式广泛推广,培养学生“仁者爱人”的理念,将助人与慈善成为习惯。
2 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
国家和学院的各项资助政策,能够及时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带来的困境,但贫困带给学生的心理贫乏却很难解决,经济资助只是资助的第一步,如何让受资助学生不因贫困引发心理问题,如何让资助方式更好的以人为本,这些都是亟需要考虑的问题。
2.2 贫困生的认定仍是难题
贫困生认定是所有资助工作的基础,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地区经济差异悬殊,很难制定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二是证明材料难以鉴别;三是部分贫困生自尊心过强,有些人不愿公开申请。
2.3 现行奖、助学金制度存在不足
政府、社会团体及个人设置的奖、助学金普遍都是金额大、人数少,且多倾向于成绩优异贫困生,对于那些处于“双贫”状态的学生是很难享受到的。现行奖、助学金种类多但缺乏有效整合,有时会出现一个贫困生同时获几项资助的情况,这不仅使得资助面缩小,还加剧了资助的不公平。
3 构建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3.1 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扶贫落到实处
南京理工大学“暖心饭卡”值得学习,他们根据在食堂消费的“大数据”统计出切实需要资助的学生,按每餐不少于7元的最低标准暗暗给他们饭卡上打上一笔钱。这举措精准扶贫,可信度非常高;并极富人文关怀,一旦大数据锁定,“暖心饭卡”无需学生主动申请,直接暗补到位至毕业。三是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扶贫落到实处,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3.2 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帮人帮到底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名人、企业家、社会基金会的联系,引进企业文化和用人标准,建立企业行为、道德、精神养成机制。另高校应以资助工作为平台,制定帮扶方案,对那些通过有偿资助,完成学业,有良好身心素质的贫困生,优先推荐给用人单位,让他们从心里深处感受到,国家“帮人帮到底,管人管到底”。
3.3 全方位呵护贫困生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人群,很多贫困生由于经济贫苦导致焦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从而导致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个别贫困生会产生仇富心态,对社会抱有不正确的看法,久而久之会出现偏激行为。目前学院已有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含有“科研、团辅、咨询、心理建档、培训、素拓”等六位一体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但暂缺乏专门针对贫困生群体的专业心理辅导。因此建立贫困生心理干预机制,帮助贫困生心理减压、减困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通过讲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主题的素拓活动等,让贫困大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学院和同学的关心。
3.4 培育自立自强校园文化
学生应充分发挥好受资助的机会,西南大学的资助育人文化值得借鉴,他们的“励志之星”、“自强之星”评比活动,撰写励志大学生先进事迹等,将自立自强文化氛围的营造纳入校园文化体系,倡导新生独立,自立自强。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社会力量参与的高职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Y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