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诗歌教学之推敲意象体味情感法
2017-05-17柳丹
柳丹
摘要:古典诗歌中的写景诗以所描写的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以便于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突出主旨。那么,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之鉴赏分析景物形象时,要弄懂诗词大意、体味作者的情感,就必须引导学生推敲诗歌中诗人所描写的意象的内涵,抓住意象勾勒出的画面特征,进行联想推敲,由物及情,准确体味诗人情感。
关键词:诗歌教学 意象 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由景生,景亦含情。可见,诗人在进行描写景物的诗歌创作时,往往是由于内心情思涌动,满怀思绪,将所见所感挥笔成诗。关于意象的教学,不能只是从诗中挑出相关意象简单的给学生讲解一下,然后直接点出诗人情感。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辨析意象,为什么诗人要运用这个意象呢?它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呢?意象的作用便是为了体现诗歌主旨、表达诗人情感的。只有弄懂了意象的作用,才能真正弄明白意象的特征,进而体味诗人情感。本文主要结合平时教学实际,探究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推敲意象来体味诗人情感。
一、正确辨析诗歌中的意象,区分好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在诗歌中虽是两个不同概念,而两者之间又存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辨析两者,进而快速把握诗歌主旨,领悟诗人情感。
(一)意象是蕴涵诗人情感的物象
诗歌作品一直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的代表,而诗人要创作高质量的写景诗,一定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诗词中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简而言之,意象,即为承载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
如杜甫的《江汉》一诗,此诗为诗人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为了表现自己孤独与苦无知音的烦闷,诗中颔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中,就将诗人当时孤独烦闷之情外化到“片云”“孤月”两个物象中,使物象含情,“片云”即极少的云,与“孤月”一道,抒发了孤寂之情。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推敲意象,自然就可以很准确地把握好诗人情感。
(二)意境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诗歌创作出的环境,通过描写意象而烘托出的情境。如杜甫的《江汉》一诗,颔联通过“片云”“孤月”意象,烘托出的是凄凉孤寂的氛围;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则是通过“落日”“秋风”营造了雄壮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的情怀。因此,意境是借助意象营造出的一种氛围、一种情境。
二、熟知常见意象的含义及其蕴涵的情感
在古诗词创作中,由于人生境遇的相似,对自然景物中的一些物象会产生相类似的情感,英雄所见略同,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随之流传下来,而那些诗中的意象,也慢慢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含义,被诗人们用来抒发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让学生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意蕴,有助于我们体味情感。
(一)通过对意象字面意思的理解推敲把握意象的内涵
古典诗歌中单个意象,由于字面本身的意义而将其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抓住这一特点,从理解字词含义入手,推敲这一特定意象的内涵,只有抓住了意象的内涵,就能帮助学生领悟诗歌情感。
如诗人常以“杨柳”入诗,为什么古诗中有折柳送别这一说法呢?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从“柳”本身这一汉字来推敲,很容易就能使人联想到它与“留”是谐音的关系,因此,古人就比较含蓄的运用了“柳”字的这一特点,以此暗喻离别,抒发惜别怀远之情感。而“浮云”这一意象,亦可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来推敲它的含义,“浮云”从字面上解析为漂浮在天空的云朵,推敲一下,就不难理解它有比喻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含义了。如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即喻游子。
(二)重视积累,熟知常见意象的含义,有助于领悟情感
为了能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快速的把握诗词内容,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就务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含义,并且进行必要的积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诗歌内容,领悟诗人情感。
如“流水”这一意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以学生对流水的理解,他们很容易并可总结出其特征:一去不赴返,那么就不难从“流水”这一特征想到人生,因此,诗人常以此常暗指韶光易逝之意;另外,古人写水,常写的是黄河、长江之水,而这两条大河之水是汹涌澎湃,永不停歇,所以因其永不停歇、剪切不断,又与人的愁绪具有相似点,那么通过学习了李煜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学生积累到流水喻愁思的含义。总之,对意象含义的把握,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累,使学生熟知一些经典诗歌意象的内涵,包括“燕子”“月亮”“梅花”“青松”“杜鹃”“寒蝉”“鸿雁”等意象的蕴意。有了对常见意象内涵的理解与把握,那么,在学生独立进行诗歌鉴赏时,就会准确无误地体味出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勾勒出的画面特征,进行联想推敲,由物及情,体味情感
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刻画了几个意象,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意象,借助自己以往的人生领悟,运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在头脑中大胆的展开联想,把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迅速的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图画,创造出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感同身受,推敲意象所组成的画面特征,感悟情境,利用自身联想体验,体味诗人情感。
(一)抓住意象特征,进行合理的联想推敲,由物及情
意象既然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而物象皆来自于社会自然之中,学生或多或少地知晓物象的特征,那么在教学中,即可教会学生抓住意象本来的特点,加之进行合理的联想推敲,领悟意象的内涵,由物及情,体味诗人情感。
古典诗歌中,“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诗人喜爱将“月”写入诗歌,月亦可表达出丰富的情感。教学时可以教会学生抓住“月”的特点,体味情感。月“圆”之特点,可联想到团圆,而现实中亲人并没有团圆,那么诗人就可借助团圆的特点抒写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怀人之情;而月有“圆”亦有“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就借助月的这一特点,表达出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感悟。
(二)把握多个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特征,体味情感
诗歌中,往往通過多个意象的描写,将其组成了一幅整体的图画,那么,诗歌教学中,势必要引导学生不能停留在对单个意象的分析上,而应纵观全诗,将诗歌中的意象一一找出,然后,在头脑中再现意象所描绘出的整体图画,才能让学生借助对整体画面的感悟,体味出情感。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分别从上阕中找出词中描写的意象,上阕选取了词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一系列秋景,借助对山、林、江、鱼、舸等意象的描写,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对这些意象采取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让其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整体的画面,学生便很容易将这一系列意象组合成图画——湘江秋景图,画面呈现出的特征也明了了,是绚烂明丽的,这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当时的情感也就凸显出来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人有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的情感,也体现出了词人远大的抱负。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个意象的推敲理解上,而应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一一罗列出来,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从整体上去推敲画面特征,才能更准确的体味诗人情感。
(三)结合诗人背景推敲意象含义,从景情合一角度鉴赏诗歌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是因为内心思绪涌动,有感而发,那么,诗人写诗就融入了当时的主观情感,一切景物也自然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便出现了大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诗篇,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在了解诗人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去阅读鉴赏诗歌,理解被赋予诗人情感的意象的含义,达到景情合一。
在讲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为了让学生能体味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那么就必须让学生在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下,将自己联想成作者:一个老者在晚年,社会动荡之下,自己又贫病交加,漂泊异乡的情景之下所描写的秋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透过意象可让学生联想展示出整体画面:颔联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而颈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只有在头脑中浮现出上面这一幅由多个意象构建出的画面,加之对诗人背景的了解,那么就不难体味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针对写景诗歌的赏析鉴赏,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结合诗人背景,对意象进行推敲斟酌,参透了意象的内涵,将多个意象组合成画面,领悟营造的氛围,便能准确地体味诗人情感。
参考文献:
[1]陆振球.把握意象,体味情感——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J].中学语文旬刊,2013,(05):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