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7-05-17万芳

时代金融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金融体制农村经济

【摘要】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金融体制 农村 经济

一、概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相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好、更快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已经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历程

金融体系是指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创新,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1951年至1957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民间出现了高利贷。为了规范这种借贷行为,多种形式的信用合作组织开始试行。从1954年开始,信用社建立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农村金融体系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1958到1978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困难时期。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重大改革,其管理权也发生多次变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同时由于缺乏竞争,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三)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与发展

1979年至1996年,这一时期我国恢复和成立了新的金融机构,形成了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确了金融体系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农村金融体系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1997年至今,在亚洲金融危机和1997年通货紧缩以后,各大金融机构越来越向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形式发展,农村金融供给矛盾日益凸显,金融抑制现象严重,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完善、有竞争力、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迫在眉睫。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发展不健全,资金供给不足

當前在农村地区,我国国家金融体系主要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农村信用合作社四大金融机构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主要负责农村信贷业务,但是随着股份制改革和商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其服务重心发生转移,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和网点逐年减少,支农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它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中央人民银行的再贷款和发行少量的债券。但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支持对象仅限于某些方面,不能直接贷款给农民和农户个人,因此也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农村资金需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时间较晚,信贷业务刚刚起步,缺乏经验,同时业务经营能力与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金融服务能力不强。目前,在农村金融供给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为我国农业事业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比较落后,运营机制缺乏灵活性,加上信贷经验有限,服务功能不完善,因此其对农村经济建设及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也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国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能力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增长较快,由此在农村产生了大量民间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与国家金融机构中的服务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金融的交易快捷、低成本、高成功率、信息源广泛、操作方式灵活、适应性较强,这些优势促使民间金融的信贷基金和活动日趋活跃。但由于民间金融没有形成管理规范,运行极不稳定,同时其存贷款的利率较高,因此存在着较高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机构城乡布局不均、区域性分布失衡

农村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国家金融机构由于追求高额利润,越来越向着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形式发展,他们逐步从农村地区撤离到大中城市,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设立的金融网点大量减少,加剧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平衡性;同时由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季节性、风险性、长期性、零散性和低利性,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将闲置资金投放到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的农村,而是更多的偏向城市、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影响了农户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缺乏创新

目前,农村国家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十分狭窄,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金融产品匮乏、服务方式缺乏灵活性,加上目前农村金融还处于市场化初级阶段,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缺少前瞻性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管理不规范,金融环境较差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管理上还缺乏规范性。一方面监管制度设计上存在局限性,在农村经济区域性、多样性、复杂性的背景下,难以有效发挥监管效用;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力量少、任务重,监管效果不明显。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则表现在:首先,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模式多以小农经济为主,缺少金融需求的产业优势,由于金融主体生产规模、产业化程度、信息化水平、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其承受的贷款能力弱,贷款条件差。其次,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村整体对金融法制观念比较薄弱,民间借贷行为缺乏正规的管理、规范和正确的引导,使得民间金融存在着比较大的潜在风险。另外农村基础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再加上国家的政策性支持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农业保险和商业性的农业保险的萎缩,这样就导致了农业和农民的信贷风险很难得到分散。

四、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使得农村经济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使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扩大农村金融规模,增加其分布网点、服务产品与业务,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不仅可以引入外来资金,增加资金的聚集,同时可以将现有的资金合理的分配到农村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资金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步伐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当前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农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正在逐渐提高,因此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金融机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改变其资金来源单一和不稳定的状况,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其次要充分调动农村四大国家金融主体机构的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和“三农”贷款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农业项目、乡镇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业贷款资金的运用效率。同时建立国家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相结合的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国家金融机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规范、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活动,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补充的作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合理规划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布局

为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增加农村地区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尤其是在比较偏远落后的地区,更要建立起有效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机构,同时允许一些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各类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当地不同层次农户生活和不同周期农业生产的金融需求特点,拓宽业务领域和范围,持续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对于民间金融机构更要利用自身优势,打开思路,寻找突破,因地制宜的提供灵活有效的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之间要扬长避短、强调错位竞争,提供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四)加强农村金融监管

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政府部门、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的有效监管才能稳定、有序、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首先需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其次各监管主体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此外还必须加强与金融监管相关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法规的建设。

(五)完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风险补偿机制

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周期长、风险性、季节性的的特点,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结合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继续贯彻我国已经制定的农业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制定与农业保险服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他技术作为辅助,使政府充分发挥发展农业保险中的职能和作用,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其次,对农户宣传普及关于农产品期货交易的知识,努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到期货的市场交易上来,积极利用农产品期货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彭红利.金融抑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J].农村经济,2007,(8).

[2]李慧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3).

[4]王国荣.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5,(11).

[5]祝曉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缺陷及改革[J].经济问题,2009,(7).

[6]彭莉戈.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现状及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06,(5).

[7]王德霞.对当前农村金融现状及改善对策的探析[J].时代金融,2014,(1).

[8]王双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9]张寒阳.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管理,2009,(6).

[10]王伟.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J].全国商情,2013,(1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川渝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项目编号:16SB0320。

作者简介:万芳(1982-),女,四川简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成都文理学院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体制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政策决定还是市场选择?——基于历史角度的比较金融体制考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基于金融体制改革下银行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思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过犹不及——从两岸金融体制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赞农村“五老”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