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5-17
摘 要:2016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活动,其中一项关键活动就是开展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教育部针对在校贫困学生提出了进行重点扶助的方针,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在心理健康方面提供帮助。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上的拮据,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很多消极影响。文章通过了解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进而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进行合理分析,就如何更好地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借此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和激励他们真正摆脱阴影,切实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从实际意义上帮助贫困大学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一、引言
当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国各个高校非常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为明显的差异。随着国内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这几年高校的招生数量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而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对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对策开展科学有效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调查的数据显示,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窘迫而感到有压力的学生比重超过了85%。如果再进行细分,由于学费、书本费的提高而倍感压力的学生比例在60%以上;接近48%的学生会因为整体物价的上涨而产生压力;因学业而感到压力的学生比重为42%;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会因为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感到有压力。下面从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多疑心理、人际交往消极退缩三个方面探讨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问题。
1.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贫困学生因为经济相对拮据,常常会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否定自己,并会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的实际生活当中,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和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上有着显著差异。贫困生往往在学习上较为投入,在生活方面他们大多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可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教育投入能力相对有限,他们通常会遇到不少挫折,并且由于相当多的贫困生性格较为内向,一旦受到打击,便十分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进而形成自卑意识。而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面对挫折,往往愿意向家人或是朋友倾诉,在得到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后,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面对挫折时家庭情况好的学生会更加乐观,能够在暂时的失落中较快找到调整的方向。
2.敏感多疑心理
贫困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对来说较大。经济上的困难往往会导致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陷入窘境,常常会处在相当不安的情绪当中。一些贫困大学生普遍设置了很多道心理防线,他们十分不习惯其他人对自己的一切评头论足,他们害怕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一个小气、庸俗的形象,因此贫困大学生往往不喜欢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而这也恰恰造成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情逐渐淡化和疏远,更有甚者,会对那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在各方面都有所嫉妒,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别人总是看不起他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又增加了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消极退缩
尽管如今的校园生活相当丰富,每个学生都可以加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但是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对这些洋溢着青春氛围的活动无动于衷。一方面,集体性活动经常会耗费额外的资金,然而绝大部分贫困大學生自身经济状况不好,生活费基本只能满足正常的衣食住行花销,额外活动支出费用对他们来说经济压力比较大,易造成负担。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通常都不太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他们认为父母千辛万苦送自己上大学就是为了让其好好读书,所以一般都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学习中。这样一来,和其他学生相比较而言,贫困大学生自身的情操陶冶以及体育活动能力就较为匮乏,加之不注重提升交往能力,这样就使得他们渐渐与整个班级同学产生隔阂,易给人留下不合群的印象。
三、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1.贫困观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
造成贫困大学生形成不良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相当多贫困大学生只会把经济上的拮据全部怪罪到自己父母身上,整天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尽管事实上所有大学生的贫困既离不开社会因素,同样也和自己家庭的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可是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差的大学生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兼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这种情况和自身家庭的经济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大学生通过做兼职打工攒钱交学费的情况将是今后社会的普遍现象。正确的贫困观是能够正视家境的不足,有着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家庭的现状,暂时的挫折不会影响自己前进的动力。具体措施包括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模式,通过与家长电话沟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庭的联络,让学生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对于家庭而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只有家庭与学校协同合作,贫困观教育才能发挥实效。
2.物质资助与心理关怀相结合
要想切实让贫困大学生真正克服心里的魔障,那么对其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助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使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得以有效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
现今很多学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时采取的模式都是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开通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以及一定程度减免缓交学费等,尽管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切实保障贫困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可是这些措施仅仅只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窘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加剧贫困大学生养成较强的依赖性心理。
物质性的帮助是不可持续的,学校需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学院辅导员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给予学生家庭更深层次的关怀,如建立互助小组可以定期开会交流内心的看法,能够开设一个疏解困难、相互交流的通道。学校可以请社会上以及其他高校从事心理辅导的专家举行研讨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不是只注重物质上的资助,忽视心理关怀的重要性。
3.社会支持与心理关怀相结合
校方一定要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充分的利用,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健康心理教育。同时,学校相关的心理咨询负责人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正向的引导和安慰。学校应该组织专业教师形成团队,为所有贫困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包括分类整理和结果分析数据都应该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进而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以此进一步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使他们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真正让所有的贫困大学生都能够切实从心理上克服自卑的情绪,不断地增强自信心,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拥有坚强的意志。目前贫困大学生群体已经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其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变革,因而从社会角度看,应当建立和完善贫困大学生社会扶持体系,从而科学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社会扶持体系下的举措包括不断对勤工俭学的整体内外部环境进行更新和优化,比如完善贫困生激励等级制度、听取贫困生的意见、构建互帮互助的氛围,让贫困大学生可以切实获得来自经济以及精神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四、结语
总体而言,扶贫攻坚项目不仅要求从物质上给予贫困生帮助,同时还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想真正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需要长期坚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活动。只有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长期有效的关注,才能使他们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进而为今后投身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肖海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沧桑,2007(2).
[3]隋丽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30).
[4]杜松涛,姚本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5]Idit Weiss.Social work students and social change: on the link between views on poverty, social work goals and policy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2003,12(2):132-141.
[6]Gregory R.Pierce, Barbara R. Sarason, Irwin G. Sarason. Handbook of SocialSupport and the Family[M].New York:springer US,1996.
[7]Roni Strier,Sharon Binyamin. Developing Anti-Oppressive Services for the Poor: A Theore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Rational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10,40(6).
[8]龍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9]周炎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530-531.
[10]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5):665-667.
[11]汤志斌,李 菁.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1):113-114.
[12]周炎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学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7).
[13]邵俊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7):90-93.
[14]杨 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0):113-115.
[15]胡黎明,刘 韧.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16]张振铭.心理健康: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8):84-85.
[17]刘庆华,孔庆娜.基于心理弹性理论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0(9):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