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幽默”里的“潜规则”
2017-05-17丁杨
丁杨
摘要:2016年9月初,由陈建斌、马伊琍主演的现实生活幽默大戏《中国式关系》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出,“播出几天,收视便频频告捷,首播破1,前三天也稳居北京、东方两台收视排行榜前三甲”,一时掀起了全民热议“中国式关系”的热潮。本文以职场文化的角度从东西方职场文化的差异、男女有别的职场观与职场电视剧的功能三个维度剖析《中国式关系》里的职场文化。
关键词:《中国式关系》 职场 中西方文化 成功学 励志 性别观
盘点当下的职场类电视剧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相似的故事发展轨迹,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故事背景,描绘以白领为主要人群的生活方式与趣味爱好,年轻时尚、小资情调、特立独行是他们的标签。而《中国式关系》则选择将焦点对准中年国家干部、中年海归、中年商人等当下社会的中坚力量,关照他们中年的事业与情感危机。它不同于早期经典的像《国家干部》《我主沉浮》等官场剧,其中的尔虞我诈、权钱交易、真刀真枪的厮杀在《中国式关系》中都以点到为止甚至是轻喜剧的方式表达。可以说,《中国式关系》巧妙地将现代都市职场剧与官场剧耦合在一起,以冷幽默的方式讲述严肃的潜规则。
东西方的文化碰撞下的职场文化
在美国,讲述职场故事的电视剧不胜枚举,像《别对我说谎》(罪案剧)、《波士顿律师》(律政剧)、《实习医生格蕾》(医务剧)等都是以某一项职业为基础,剧中的警察、律师、医生都具有高度的职业专业性,他们专注于工作,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是优秀员工。在现实生活中的他们依旧如此,法国国际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管理学教授艾琳·迈耶说:“全世界美国人的商业准则是以‘任务为导向的。”他同时提到了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职场,“在那些国家,‘生意与‘个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能在那些国家成功的管理者,都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同事”,迈耶恰到好处地指出了中国与美国之间在职场文化上的区别。在《中国式关系》中,这样的区别也成为了马国梁与江一楠最初的矛盾点。剧中,马国梁是一位深谙办公室潜规则的中年干部,聪明、成熟、世故,每天一杯茶、一张报,爱说教,讲原则,什么事情都喜欢用体制内的一套来对付,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官场气;江一楠是一名海归女精英,从小生活在美国,直率、单纯、善良,有着以“任务”为重的美式思维。她拿着自己的老年公寓项目回国,想要建造一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公寓。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因老年公寓项目结缘,但由于对“中国式关系”认识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两人的性格特点与处事方式大相径庭,一碰面就剑拔弩张。例如,在马国梁与江一楠初次见面的饭局中,对中国式关系一窍不通的江一楠显得格格不入,她说:“我从进这个房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十五分钟,关于我的方案我只说了六十多个字。”马国梁却反驳她道:“您进这屋都两个多小时了,才喝了一口酒。”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根本矛盾是对中国酒桌文化认识的偏差,而酒桌文化恰恰是中国职场中重要的环节。俗话说:“酒喝好了,事儿也就成了。”江一楠在酒桌上的“较真儿”最终导致大家不欢而散,老年公寓的项目也一再搁浅。在经历了一段职场的磨砺与中国式关系的熏陶后,她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式的人情冷暖,发出“要想在丛林中生存,如果不把自己当成野兽,就要学会怎么做猎人”的感慨。
当然,马国梁与江一楠也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暗示着是中西方文化的共识交点。比如,他们善良、孝顺、乐观、勇气可嘉。为了拉到公司的启动资金,江一楠与马国梁穿着浴袍在洗浴中心讲解方案;跑到草原追债、偷牛;暴雨天为独居老人古奶奶修漏雨的四合院;在毛坯房里刷墙壁、吃盒饭……,一幅幅与国家干部、海归精英画风严重不符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一丝暖意。经过相互的“再发现”,让彼此有了一种“蓦然回首”式的庆幸与感动。
性别视域下的职场文化
女性主义从19世纪末的兴起开始就成为性别研究中最锐利的武器,独立人格、精神自主、男女平等等主题均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而女性意识的自觉和成长也打开了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像《你好,乔安》《欢乐颂》等职场剧,以女性观众为主要受众群体,注重对女性职场境况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剧中的女性形象委婉细腻,男性角色逐渐处于下风,在职场中衰微甚至缺失。相反,以男性观众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国家干部》《我主沉浮》等更多的是展示职场中硝烟弥漫的战场和激烈的暗战厮杀,男性形象往往表现的直截了当,女性则得到相应的弱化。但在《中国式关系》中,故事将男性与女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让电视剧在男女角色中回归平衡,营造了和谐之美。
《中国式关系》里的男性与女性在事业方面有着不同的诠释。剧中的男性将职场作为了狩猎场,他们不允许自己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比如,为了升职出卖马国梁改革方案的沈运,为了拿到老年公寓项目不断给马国梁挖坑设局的罗世丰。“谋略”“利用”“利益”“现实”“征服”等露骨、干脆的字眼充斥其中,他们成功的道路上免不了以别人的牺牲为代价。而女性(主要是江一楠)虽然也有事业的竞争与压力,但是她所向往的职场并不是争强好胜、风云激荡,而是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她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跟自己相处。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我认为自己有多少價值,我就具备多少价值。”同时,江一楠还表达了对职场不同的理解:在险恶的生存环境里,也允许有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存在。比如在遭到关强的欺骗后,江一楠仍愿意站在关强的角度理解他,并选择再次相信,和他合作一举推翻了罗世丰。善良耿直的江一楠无疑让残酷冷漠的职场竞争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温情。
《中国式关系》中的情感叙事也呈现出男女有别的特质。在男性的情感描述中,大都以悲剧收尾。比如大男子主义的马国梁在职场上全力以赴导致情感方面的忽视,他回家从不过问妻子、女儿的生活,甚至连女儿上几年级都不清楚,最终妻子、孩子都离他远去。再比如沈运,他浪漫体贴以家庭为重,他对刘俐俐表白:“有你我万事足。”为了刘俐俐他甘愿忍受岳母阎桂英和继女马小译的无理要求,但最终却因为事业上的原因而被停职调查。然而,他对刘俐俐的真情让观众对这段“半路婚姻”有了理解、宽容和释然之感,对这位“心机男”的批判也趋向温和。在女性的情感表达里却大大相反,她们大部分都能收获圆满的结局,职场暂时灰暗,情感世界却生动丰盈。海归女精英江一楠职场上的独立、独断、自信,虽然难脱离“女强人婚姻大多不顺”的宿命(她每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丈夫的感受导致丈夫出轨),但在事业的低潮期时,她选择褪去职场光鲜亮丽的外袍,回归家庭走向厨房,照顾独居古奶奶的起居,与马国梁讨论饭菜要不要放盐,讨论阳台以后到底种菜还是种花,平凡的琐事里却渗透出幸福。
励志、抚慰、警醒功能三合一的职场教科书
职场,顾名思义是工作的场所,但是随着中国商业化的高度深入,职场的含义也趋向多样化。职场演变为人们生存的现实擂台,里面的机遇与挑战承载着现代都市人的梦想与失落。在职场浮沉的现代都市人大部分文化程度高、追求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满足,但同时又具有工作稳定性差,竞争激烈的特点,所以,都市人普遍都会有身份焦虑和职场危机感。巨大的现实压力让他们迫切需要一本快速学会职场求生的教科书,于是,职场题材的电视剧便在观众的呼声中横空出世,并凭借较强的实用性与高度的真实性占据了荧屏里重要的席位。它立足现实,向观众展示办公室政治与官场生存黑暗的一面,官场中的权力争斗、贪污腐败,商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恰似现实生活中的缩影,为在官场打拼的年轻人“传道授业解惑”“灰姑娘”与“丑小鸭”的童话被一定程度的抛弃。
《中国式关系》以中年干部马国梁作为故事的切入点,在官场、商场交织的背景下,通过他过山车般的人生际遇直指当下现实里中国人的生存境况与百态人生。马国梁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他正直、善良,为了帮助江一楠拿到老年公寓项目的资金,可以抵押自己出国五年;另一方面,他冷硬、富于心计,在职场斗争中绝不手软,比如他识破罗世丰的诡计,帮江一楠夺回公司。这样的矛盾恰恰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即君子之风中也隐藏着计谋、无情的阴暗之气。同时,故事深入人性的层面,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上司与下属(马国梁与沈运)之间的角逐,对人的欲望与精神的焦灼进行理性的审视,做出了许多哲学深思。馬国梁的下属沈运是对自己的人生巨变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他始终贯穿在马国梁感情、职场、商战的博弈中。沈运靠出卖马国梁的改革方案抢走了主任之位,成为马国梁的领导,同时又带着马国梁的妻子刘俐俐走出婚姻围城,让马国梁后院起火。原本平静的生活乱了套,一怒之下,马国梁放弃大好前程投身商海,与江一楠创立公司完成老年公寓项目,沈运却偏偏成为他们项目投标的评委。正当他们为项目担忧时,沈运却出其不意让他们的项目顺利通过。沈运的目的在于,告诉马国梁你就算脱离体制,但你的命运还是掌握在我手中。故事结束马国梁没有向沈运妥协,选择逆境中生存,他说:“我要是趴在这不动,那就叫谷底!但我要是开始往上爬,那就叫上坡!”最终他通过自己职场积累起的经验与人脉度过难关,老年项目得以顺利落成。在大起大落中,马国梁也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涩与温暖,收获到难能可贵的朋友,这是曾经铁饭碗的办公室里所不能给予的。马国梁的人生就是一本抚慰、温暖疲倦心灵,舒缓、宣泄压抑情绪的“职场教科书”,同时也是一颗激励人们逆境中生存,直面职场危机的良药。
结语
商品经济这只神奇又看不见的手,让年轻一代深陷职场、情感的不稳定中,他们在格子间中忙碌、竞争甚至迷失自我,只为在这城市的一隅寻找到栖息之所。这样的危机同样波及到了中年一族,《中国式关系》把视角放在了这群中年人里,关照他们职场、情感中的悲欢喜乐,更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当下中国职场里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潜规则,兼具实用性与娱乐性,借用王朔的一句话:“能看懂你就看,看不懂乐一乐也是好的。”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 戴 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2.[英]齐格蒙特·鲍曼著,郭国良、徐建华译:《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9月版。
3.[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