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成人礼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2017-05-17闫丽雯

中国德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成人礼成人个体

这种相对系统的活动方式能对学生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潜在影响,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中学成人礼蕴藏着深厚的道德教育意义,能有效发挥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的德育作用。

成人礼,古时又称冠笄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嘉礼,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这一思想。其中提到“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1]可见,给即将步入成年行列的男子加冠的做法由来已久,并已成为中国传统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学成人礼活动中,当十八岁中学生集体身着汉服、伴随庄严的音乐走过“成人门”时,中学生会产生一种人生新阶段的责任感和成人社会身份的获得感。

2014年,共青团中央发布《学校共青团工作五年规划纲要》,要求重点推进“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成人主题教育活动:以十四岁集体生日活动为起点,开展迈入青春门教育活动;以十八岁成人宣誓活动为标志,开展走好成人路教育活动。在团中央、各级团委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推动下,新一轮的十八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拉开帷幕。但对于中学成人礼在当代学校教育中是否有必要性、中学成人礼能否适应当今的中学德育实践等问题,理论与实践层面均未达成一致认同,而这一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理论研究中亟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中学成人礼的兴起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因素的必然结果,试图从中学成人礼的心理发展、道德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对其予以论证。

一、心理发展意义:建立自我认同、

保证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健康的人生是一个自我意识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在个体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解决的心理问题,该问题会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危机,积极解决危机能够增强自我力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容易造成个体角色混乱,丧失未来发展目标,失去信心。各个发展阶段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建立在上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基础之上,前一阶段危机的成功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2]在埃里克森看来,13—18岁是个体发展的第五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角色同一的建立。如果个体心理发展顺利,个体便能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同一性;如果个体心理发展不顺,则会出现角色混乱,干扰个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成人礼的活动时间恰逢学生的14—18岁,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五阶段重合,因此成人礼活动的成效直接攸关个体的角色同一性,对于个体角色认同的形成至关重要。由于该阶段的青少年日渐减少了对父母的依赖,开始注重同伴关系的发展,他们最常思考的问题是“我是谁”,并通过他人的态度与评价认识自己,因此开展广泛深入的成人礼活动能较好适应中学生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作为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关键步骤,中学成人礼能以一种仪式方式回应个体的身份疑惑,明晰个体的当前身份和未来角色,避免个体自我认同危机,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就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需要而言,中学成人礼的有效开展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学生心理危机、增强自我力量。

二、道德教育意义:培养成人意识、

规范行为方式

成人礼作为仪式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已日渐成为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成人礼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提升,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经历了一个角色动态演变的发展过程。最初,成人礼作为仪式教育中的组成部分,主要以生活教育的方式发挥作用,随着成人礼与学校德育活动的多层交融,成人礼的道德教育功能愈发鲜明。

首先,中学成人礼是当代学生成人意识教育的关键一步。[3]成人礼是学生在人生关键节点参与的一项仪式性活动,其最主要的德育功能便是给学生以成人身份的仪式警醒。在富有情感色彩和活动氛围的情境中,成人礼活动能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把学校教育的意图融入到学生较易感知的活动情境中,调动学生的思想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加深切地认同自己的身份转变,认清自己的公民权利和社会担当,从而顺利实现人生突破和角色适应。其次,成人礼活动能产生强烈的团队合力。成人仪式教育是一项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所有适龄青少年都有权参与,因此成人礼活动又是一项集体活动。在共同的思想引导下,参与者默契配合、多元互动,不仅能保证成人礼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预期目标,而且能在活动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力。最后,成人礼活动能产生明显的言行规范作用。成人礼中贯穿始終的礼仪要求学生与他人(父母、教师)间的互动与成人誓言的庄严宣读应有一套相对严格稳定的实施规范,学生需根据活动要求做好事先准备,还须遵循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范。这种相对系统的活动方式能对学生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产生潜在影响,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中学成人礼蕴藏着深厚的道德教育意义,能有效发挥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的德育作用。[4]

三、社会发展意义:提升社会能力、

平衡社会关系

英国维克多·特纳在其《仪式过程: 结构与反结构》一书中提出:仪式状态是一种处于稳定结构交界处的“反结构”现象,仪式过程是一个结构—反结构—结构的过程。[5]维克多·特纳对仪式过程的界定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背景之下的,社会结构是由不同种族、身份、地位发展而来的社会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冲突也有和谐,有时和谐多于冲突,有时冲突多于和谐,从而构成了社会中结构与非结构的统一。

杜威曾提出“学校即社会”,认为学校是一个小型的雏形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成人礼不仅能反映社会结构性的一面,也能展现社会非结构性的一面。就成人礼的结构性意义而言,较为严格的活动程序、施礼者的社会地位、肃穆庄严的活动氛围,让成人礼活动的结构趋于完整。学生置身于这种结构性的环境中,能够形成对完整社会生活的基本认知,周密、循序的活动流程也能潜在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要求,完成学生向成人的顺利过渡。就成人礼的非结构性意义来看,成人礼是相对于日常生活结构的全新生活结构,可通过学生社会关系的阶段性重构发挥社会平衡功能。在成人礼中,所有学生、父母、教师身处同一现场、参与同一活动,这显然不同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高低、长幼、先后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角色的暂时同一是对原有社会关系的重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不平等关系对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促进生生、师生、亲子冲突的化解,合理释放学生在学校、家庭中无法释放的不良情绪与不悦体验。

总之,在学校这个微型社会中,定期开展中学成人礼活动,无疑是一种发展学生社会化能力、平衡学生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戍国,点校.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6:239-449.

[2]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J].俞国良,罗晓路,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7):41-44.

[3]王北生,李中亮.18岁成人仪式教育:进展、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育研究,2010(5):23-27.

[4]闫丽雯.18岁成人仪式教育教育性的缺失及建构[J].青少年学刊,2015(4):53-57.

[5]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5-156.

【闫丽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成人礼成人个体
特别的成人礼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养大成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成人礼
七夕成人礼
神奇的太阳
How Cats See the World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千奇百怪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