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拂去繁华,留得赤心
——评袁晨野广州独唱音乐会

2017-05-17吕琼慧

歌唱艺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男中音套曲音乐会

2017年5月14日,广州大学城的夜晚,微凉的清风带来植物的芳香。七点半,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的音乐厅,即将迎来一场令人期待的精彩演出——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的独唱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让众多观众期待已久,虽被安排在周末晚上,依然座无虚席。当袁晨野身着燕尾服,携本场音乐会的艺术指导许红款款走上舞台时,观众致以热烈的掌声。主持人介绍完演唱曲目后,掌声渐弱,钢琴声响起。第一首曲目是《离开了犹丽狄茜,我怎样活》(选自格鲁克的歌剧《奥菲欧和犹丽狄茜》),令人惊叹的是,本次演唱的并不是常见的意大利语版,而是法语版本。作为此部歌剧中特别有代表性的选段,忧伤的奥菲欧愁肠千转,声声呼唤感人至深。袁晨野厚实的嗓音和纯正的法语发音,尤其是每次呼唤犹丽狄茜时的声音控制,张弛有度、缠绵动情。作为开场曲,这首曲目奠定了音乐会高雅、高水准的艺术基调。

接下来是《无论你在何处》(选自歌剧《塞魅丽》)、《把你的目光转向她》(选自歌剧《女人心》)以及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把你的目光转向她》一曲演绎出莫扎特喜歌剧的幽默风格,纯正的发音和气息的自由控制,让音乐富有活力,不过度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让观众更专注于声音的表达。袁晨野与艺术指导许红的配合也十分默契,尤其是钢琴伴奏给予音乐情感的铺垫。

袁晨野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舞台表演者,对歌剧角色的塑造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在他演唱马勒的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时展露无遗。这是马勒第一部声乐套曲,虽然多数人认为《旅行者之歌》与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后人仍无法忽视这部声乐套曲的闪光点。

在演唱套曲的第一首《当我的恋人结婚的日子》时,袁晨野以略带惆怅、凄凉的声音缓缓诉说,但到感情抒发的最高点时,他又用绵长的气息演绎出富有张力的声音,那自如的真假声转换,细腻动人的情感铺垫,将失去恋人的悲痛和抑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钢琴响起欢快的旋律。《清晨我漫步田野》与前一首的风格截然不同,而袁晨野瞬间进入情境,将观众也带到轻松、愉悦的情绪中。但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以低沉的音乐暗示着第三首《我胸中有一把炽热的刀》的忧郁情绪。如此创作的构思与作曲家马勒漂泊不定、坎坷多舛的身世有着密切关系,他的音乐充满了人世间的苦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唱到第三首《我胸中有一把炽热的刀》时,袁晨野的声音极具内在张力,将失恋者痛苦地喃喃自语以及想摆脱所有痛苦的挣扎,通过声音深深“扎”进了观众的内心。转至第四首《一双蓝色的眼睛》,情感不再像第三首那样的痛苦纠结。袁晨野用弱声控制音乐,他真诚的情感表达和自如的技巧运用,让人不由地对这位失恋者,心生怜悯。最后,在缓慢而渐弱的钢琴声中结束了长达十几分钟的《旅行者之歌》。在这十几分钟里,袁晨野始终带领着观众进入不同的音乐状态,让观众全身心地融入音乐的情绪中,也将声乐套曲演绎成具有画面感、立体感的浓缩版歌剧。

音乐会的下半场,首先是三首中国歌曲:《花非花》《多情的土地》和《明月几时有》。

《花非花》是黄自艺术歌曲代表作之一,歌词为白居易的同名诗。这首歌曲虽曾被多位男中音演唱,但笔者却在袁晨野的歌声中获得了新的感受。第一段,袁晨野用真挚的声音娓娓道来。反复时,他改用弱声,细腻的声音融合着优美的旋律线条,尤其演唱到最后一个音时,他用更弱的声音做持续性延长,像小提琴在尾声处拉奏极弱的泛音一般灵动、悦耳。这种音乐表达方式,或许更能诠释《花非花》的朦胧美以及对事物逝去的哀婉之情,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事实上,袁晨野在音乐表达上从不追求过分的情感宣泄和高难度的炫技,而是用真诚的声音和细腻的情感取而代之。在演唱《多情的土地》时,他的声音满载情感,情感又依附着声音,给人自然、温暖之感。而之后的《明月几时有》,袁晨野则用丰满、宽厚的男中音唱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即乐观、释怀地面对人世间的得失、成败。

接下来,袁晨野安排了风格迥异、个性张扬的声乐套曲《唐·吉诃德致达西尼娅》,其中包含《浪漫曲》《颂德曲》和《饮酒歌》三首作品,这也是拉威尔创作的最后一部声乐套曲。相对前面的曲目而言,其音乐风格显得十分独特,尤其是其中西班牙舞曲节奏、不协和的和声转换。演唱第一首《浪漫曲》时,袁晨野以富有弹性的声音,将跳跃性的西班牙舞曲节奏和钢琴块状的不协和和弦与戏剧性的歌词结合在一起,塑造了诙谐、滑稽的音乐形象。第二首《颂德曲》音乐风格突变,他以绵长的气息将这首乐曲庄严、舒缓的气质控制得恰到好处。他迅速变换风格的能力让人佩服,这一特点在第三首《饮酒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音乐进入更张扬、个性的状态,出现许多色彩性的和弦及大跳音程,与第二首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依然能在厚实的低音和灵巧的高音之间转换自如,快速而跳跃的舞曲节奏中,仍能听到袁晨野清晰的吐字,纯正的法语发音。也让聆听者通过他的声音表达,在舞台上看到唐·吉诃德醉酒后的癫狂状态。值得一提的是,钢琴伴奏在整个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音乐方向的引导、情绪渲染的艺术作用,为歌唱者的演绎增添光彩。

音乐会渐入尾声,袁晨野演唱了美国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中的两个唱段。现代歌剧《尼克松在中国》由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作曲,美国诗人爱丽丝·古德曼(Alice Goodman)作词。这部歌剧创作于1983年,1987年首演于休斯敦大剧院。该剧取材于1972年历史事件“尼克松访华”,而本场音乐会选取剧中两个唱段《我们开始庆祝殊途同归》和《我老了,也不能总是沉睡》。袁晨野曾是本剧20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演出时唯一的中国演员,他卓越的表现获得一致好评。本场音乐会演唱的这两首曲目应该是在中国的首演。

咏叹调《我们开始庆祝殊途同归》是一首祝酒词。缓缓响起的钢琴声奠定了作品庄重的基调,袁晨野铿锵有力的声音和渐强而宽广、雄伟的钢琴音响相互衬托。虽然钢琴以持续性的音型反复,但艺术指导许红却把握住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钢琴音乐看似是不变的材料,却有着细腻而丰富的情绪,这样以“静”衬“动”的诠释方式,更突显了袁晨野慷慨激昂的演唱,诠释了剧中人物心系国家的博大胸怀和经历万事的沧桑之感。这一风格恰巧与《我老了,也不能总是沉睡》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缓慢的钢琴音乐,伴随着袁晨野时而低沉诉说、时而伤感挣扎的复杂情感。虽然此刻舞台上只有一架钢琴为袁晨野伴奏,也未见他有过多的肢体表现,但歌声依然塑造了“情景交融”的画面感。我们仿佛看到剧中人物在深夜沉思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真是撼人心弦!笔者认为,由袁晨野演绎的上述两个唱段所带来的震撼效果绝不逊于交响乐队伴奏的歌剧版本。

最后压轴的作品,选自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中经典的男中音咏叹调《是你玷污了我的灵魂》。威尔第笔下的男中音唱段,大多对演唱者的音色、技巧、情感等有很高要求,因此成为衡量男中音演唱能力的“试金石”。《是你玷污了我的灵魂》讲述的是雷纳托知道自己的妻子与信任的主人有染后的复杂心情,也是歌剧爱恨情仇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歌剧中重要的唱段。袁晨野开口的第一个音便把聆听者拉入了音乐情境,从雷纳托自言自语的失落低音,到仇视敌人的愤怒高音,袁晨野始终保持着声音的张力和愤怒的情绪。在钢琴伴奏的不稳定和弦与调性变化中,雷纳托复杂的情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既有宣叙调多变的语气,也有咏叹调优美的旋律和音乐情绪的戏剧性变化。

观众默契的带有节奏感的掌声,呼唤袁晨野返场表演,让音乐会迟迟不能落下帷幕。当他再次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一片喝彩声。随后,袁晨野依次演唱了《寻找回来的世界》《奥涅金的咏叹调》和《斗牛士之歌》,音乐会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袁晨野在这场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中,演唱了多种语言(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俄语等)的作品,他与许红配合默契,每首作品都演绎得恰到好处,给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触,这些都体现了他认真的音乐态度和非凡的音乐素养。笔者认为他的声音很真诚,不浮夸。在舞台表演上,他不依靠夸张的肢体动作去俘获观众,而是用声音塑造人物性格,表达音乐情感,这大概是大师才有的风范和气度。此外,袁晨野积极乐观又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在这场音乐会中也有显现,就像他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栏目(2011年第16期)中所表达的那样,他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的一切,并且始终秉持乐观生活、刻苦学习的态度。本场音乐会的返场曲目《寻找回来的世界》的歌词这样写道:“谁说失去的永远失去,谁说不再有真纯的爱,人生本来就是这样,有欢乐也有悲哀……”演唱时,他将这种智慧的生活态度演绎得令人动容。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风格多变,体裁多样(声乐套曲、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并不刻意迎合大众的口味而选择耳熟能详的作品。袁晨野对气息的细腻控制,在情感转换上迅速、准确地把握,并善于用声音去塑造、诠释角色等方面,让笔者耳目一新。他这种不刻意炫技,将演唱技巧与情感抒发自然融合,并且用心歌唱、用声传情的演出态度,让笔者在聆听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给予的精神洗礼。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应对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有所追求,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更应有厚实的文化知识储备,并认真对待每场演出。希望现在舞台上的青年歌者们,也能够沉淀自己、丰富自己,“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猜你喜欢

男中音套曲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生查子·黄崖关
——声乐套曲《雄关咏叹》Ⅱ(男中音独唱)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轩辕柏之歌
黄河男中音独唱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