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之梦”

2017-05-16叶南客李义波

群众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公民中华民族

叶南客+李义波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与传播的理想,也是新时期中国的“文明之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提升共同构成中国梦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的个体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将展开的绚烂的新篇章,也是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个体文明是新文明时代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社会文明是新文明时代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愿景。实现中国梦需要个体文明和社会文明双轮驱动。整体性的社会文明,需要通过个体文明得以实现,需要依靠个体文明的提升来保证和推动。只有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才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来实现中国梦,需要从“正、善、学、行”四路出发,培育具备“四心”的现代文明公民。

守正之心,指的是立起公民文明素养的主心骨。正,有基准、忠正、正明之意。“守正之心”,就是要守住为人处世的“基准”,做人做事要“忠正、正明”。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素养的公民,既要做到自身“正”,也要主动纠正“不正”。如何“守正”?根本的一条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为行动导向,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民符合现代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三观”,走堂堂正正之路,行堂堂正正之事,做堂堂正正之人。

崇善之心,指的是构建公民文明素养的伦理观。善,有美好、善良之意。“善,德之建也。”“崇善之心”,就是指一个具备文明素养的人,要有善心、善德、善念、善行,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动、培育社会的善心、善德、善念、善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如何“崇善”?根本的一条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具体来说,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学习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即通过崇善、近善、养善、行善,做到待人处世有同情心、有同理心、有感谢心,做一个有爱心、有良心、有仁心的新时代公民。

向学之心,指的是拓宽公民文明素养的增长源。“人不学,不知义”。现代社会的文明公民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走向文明的彼岸。如何“向学”?根本的一条在于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学习中央主要精神,学习优良传统文化,学习时代先进个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社会规范。知识不等于修养,能力不等于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应该多学习民族风貌、时代风格、社会风范、国家风纪,这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文明精髓。总而言之,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项内容、多个层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做一个现代的文明公民。

力行之心,指的是笃行公民文明素养的实践路。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更高程度的社会文明需要每个公民身体力行。个人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要成为一个文明人,落脚点就在于“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真理。如何“力行”?根本的一条在于努力做到助力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坚守社会诚实诚信,维护和谐社会秩序。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是强大的;是有限的,也是无穷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作为个人,他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有限的,而作为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时代楷模,他们的感召力又是强大的无穷的。如果我们都能尽力做到百读不如一悟,百悟不如身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建设“文明社会”添一根柴,点一盏灯,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社会就一定会更亮、更暖、更美。

传统中华文明以“仁、孝、诚、爱”为核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源流。在现代文明培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元素,有助于通过“四德”工程来厚植社会文明土壤。

个人品德:以“仁”为核心的个人修养。“仁”就是“爱人”。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不仅对个人修养提出要求,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层面在不同场合对此有过论述。对官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心和官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领导干部要画好“良心圈”这个人生的“金圈”“银圈”。对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将以“仁”为中心的个人品德扩展到外交领域,使之上升为我国外交的“国家品德”“民族品格”。他说,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始终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仁”不仅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道德标准,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应该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基本的社会文明土壤。

家庭美德: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生活。“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美满的家庭生活要从“孝”开始,家庭美德要以“孝”为核心。“孝道”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尊老愛幼、热爱祖国、心怀抱负的道德要求,是孝道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谈到“孝”,更是身体力行诠释“孝”的真谛,树立“孝”的典范。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职业道德:以“诚”为核心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是社会文明的风景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则体现着现代劳动者职业道德的精髓。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于一个“诚”字。“诚”是指敬业,对所从事职业有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诚”是指精业,精通所从事的职业,做到技艺精湛,力争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诚”是指奉献,对所从事职业要有担当精神、牺牲精神,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年轻人是未来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期望年轻人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这是对年轻人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的期望和嘱托。因此,“诚”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展现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体现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的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以“爱”为核心的正向能量。在社会公德中,“爱”是最伟大的精神,也是最温暖的通行证,凝聚着道德的正能量。这个“爱”,就是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大爱”。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责任编辑:陈伟龄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公民中华民族
论公民美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