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江苏发展的绿色内生动力
2017-05-16陈雁洁李韦
陈雁洁+李韦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相对于源自外部的动力而言的,它是由经济体内在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动力。这种源自经济体内在要求的动力一旦被激发,其韧性、可持续性和潜力都要比源自于外部的动力强劲得多。所以,作为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经济发展应该从主要依赖外生动力转向主要依靠内生动力。而在当前这个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以绿色发展的力量来激发内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发展效应可成为内生动力的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将会激发出打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的内生动力。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779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倍,环境容量“先天不足”。持续高强度的开发,使得土地等资源的使用几乎到了极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要冲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约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竭尽所能地激发出一种内生动力。而绿色发展作为一种重视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改造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旧产业部门,同时衍生出一批消耗资源少、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的新产业部门,从而激发出一种打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的内生动力。
绿色发展将会激发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内生动力。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因为江苏土地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本产出率难以提升,所以主要以土地、劳动和资本为投入要素的生产函数已经难以产生“帕累托改进效应”。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对生产函数进行重构,而绿色发展对重构生产函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发挥明显的作用。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要素,将其与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科技和信息等要素一起导入生产函数,造成生产函数的重新组合,这必将使生产可能性边界进一步扩张,帕累托改进空间大大拓展,推动江苏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演化,并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绿色发展将会激发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内生动力。绿色发展不仅可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能够以环境引投资、招人才,以生态润文化、促民生,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转型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成为促进整个经济资源与社会资产升值的催化剂,成为江苏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和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江苏山青、水美、树绿,打“绿色”牌、走“绿色”路具有较好的条件和很大的潜力,因而可以踏准绿色发展的时代鼓点,抓住“绿色”中蕴含的“红利”,形成高端化、高质化、低碳化、生态化的产业体系,赢得下一轮区域竞争的先机。
以绿色力量激发内生动力的江苏实践认知
基于绿色发展对于激发内生动力的特殊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为根本遵循,努力让绿色发展理念在江苏城乡落地生根。
有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已经使江苏的绿色发展初显成效:一是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基本建立。江苏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红线,把占全省陆域面积22.2%的红线区域严格保护起来,配套出台了监管考核细则和生态补偿办法。二是环境治理修复迈出坚实步伐。出台《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累计实施大气治理重点工程近4000项;制定“水十条”江苏实施方案,主要湖泊水质稳定改善,长江、淮河流域治污工作国家考核结果为优;扩大典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2%,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42.1%。三是严格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出台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在全省各地建立党政同责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环保约谈督政机制。四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估制度。开展党政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试点,启动区域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大幅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试行水环境资源上下游“双向补偿”政策,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
但是,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绿色发展所追求的生态环境全面性、根本性好转的“拐点”仍未出现,绿色力量激发内生动力的作用还不突出。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还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来规范和保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虽然多次出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建议及实施意见,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奖惩机制尚不健全,这就使得制度和政策对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度受到抑制。二是绿色科技对于绿色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目前,江苏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突出,环境倒“U”型曲线出现拐点,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科技支撑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在唯GDP的传统发展观念引导下,江苏科技创新坚持经济效益优先的目标导向,使得科技创新对于绿色发展的支撑功能明显不够。三是公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伦理意识还较淡薄。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公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伦理意识对于以绿色力量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至关重要。但是,江苏的绿色发展关注公民道德观念的重塑还较少,公民的生态伦理意识也相对淡薄,这对于培育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形成与省情相适应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利的。四是绿色政绩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绿色政绩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绿色发展的激励与约束不够,因而难以引导各方面切实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以绿色发展激发内生动力上来。
多策并举强化绿色力量对内生动力的激发
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从江苏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出发,以生态格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为基本内容,进行系统化的相关制度设计,形成包括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等在内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鼓励绿色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是低碳、节能、环保,它对于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基于现阶段绿色科技仍处在起步阶段的实际省情,江苏需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特别要支持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工艺技术,开发废物再生利用技术。
开展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教育,形成绿色发展的全民共识。一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教育,力推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知识进课堂、进教材,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使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伦理意识对学生来说入心入脑。二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运用评论、新闻、动画、漫画等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伦理意识。三是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動电视、手机等新媒体进行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伦理意识教育。
健全江苏特色的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强化绿色政绩考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保投资增长和节能降耗减排等软、硬指标均列入政绩考核范围。考核指标设计力求体现绿色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淡化规模总量指标,突出结构效益指标,突出节能环保指标。尤其要将绿色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万元GDP的资源投入以及能耗、水耗、土地消耗,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减少,环境污染治理总投资占GDP比重等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金 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