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气质”
2017-05-16刘兴远
刘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上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戮力书写全面小康答卷,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省定2013年版《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测算,目前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已超过九成。历史于时序更替中前行,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决胜阶段的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将在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
站上新起点:数据展现成就
【综合实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5259元
全省经济总量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2016年达76086.2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5259元,按汇率折合1.4万美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江苏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上限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2016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15.99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105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2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4.63万元、3276亿元和2260亿元。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12年的6.3∶50.2∶43.5调整为2016年的5.4∶44.5∶50.1。
【人民生活】居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070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9.3%;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152元和17606元,分别年均增长8.6%、9.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43∶1缩小到2016年的2.28∶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居民生活质量提升,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6433元和14428元,分别是2012年的1.4倍和1.67倍;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5.4%、37.4%下降到2016年的28.0%、29.5%。就业稳定,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百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6年末全省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达97%以上。
【公共服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16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90.7万人,每万人拥有普通高校在校生238.4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9.6万人和9.8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7%,比2012年提高7.6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9.2%。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2016年医师数、每万人拥有医师数从2012年的15.8万人、19.9人增加至19.6万人和24.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9%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
【民主法治】公众安全感达95.2%
“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不断深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活力。2016年,全省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满意率达95.3%,與前几年相比稳中有升。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2016年全省法院受理案件182.1万件,其中新收案件152.8万件,同比增长8.67%。社会治安形势良好,2016年全省公众安全感达95.2%,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反腐败斗争强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超过省定全面小康目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省共有各类调解组织逾3.3万个。深化和完善城乡居民自治,全省城镇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97%以上。
【生态环境】PM2.5平均浓度下降12.1%
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实施大气治理重点工程,2016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3.4个百分点。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10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高9.9个百分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省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达90%左右。绿色江苏建设加快推进,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8%,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2016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7%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均完成目标任务。
实践启示录:经验弥足珍贵
其一,“实”字当先,注重提高全面小康含金量。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全面落实中央大政方针中创造江苏特色,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日渐雄厚。到2016年,江苏经济总量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2位。近年来经济增速虽有放缓,但增量仍然可观。2016年江苏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5970亿元,约等于1996年全年的经济总量。
其二,“创”字引领,注重激活全面小康源动力。江苏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引擎,加快发展动力转换,努力克服创新能力不强这个制约全面小康的“阿喀琉斯之踵”,创新对全面小康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江苏是全国创新活力最强、成果最多、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居全国之首。2016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2.61%,比2012年提高0.28个百分点。新经济发展方兴未艾,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5%和30.2%。
其三,“富”字彰显,注重抬升全面小康满意度。江苏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16年,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把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不断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连续提高低保、优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2015年农村411万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2016年76.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endprint
其四,“全”字突出,注重增强全面小康整体性。江苏坚持以增强协调性为重要取向,努力下“全面”之功,收“全面”之效。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2016年与2012年相比,苏南、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59.9%、18.3%和21.8%转变为57.2%、19.6%和23.2%。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2016年全省城镇化率达67.7%,比2012年提高4.7个百分点。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力度,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稳步改善。
其五,“改”字发力,注重释放全面小康新红利。江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動力,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经济体制改革按下“快进键”,简政放权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建立省市县标准统一的权力清单。2016年省级层面分两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93项,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全省新登记企业数、注册资本分别增长30.4%和45.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2%。制定落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入库项目实现全覆盖。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结构有所改善。
决胜高水平:新思考新路径
最根本的是,咬定发展不放松,推动全面小康根基再厚实。发展对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江苏发展虽然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相当于世界国家排名第16、17位水平,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3,排名在50位左右;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但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2%左右,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35%的平均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高收入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奋力夯实发展基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继续做大总量、做强均量、做优质量,开辟江苏发展的新境界。要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把发展动能转换更牢固地锁定在创新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让创新创业的活力不断迸发、源泉不断涌流,激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最核心的是,锚定富民导向不动摇,推动人民群众获得感再提升。“立国之道,惟在富民”。只有老百姓富起来,高水平全面小康才货真价实。从显性财富来看,目前百姓的收入“口袋”还不够充实。2016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为33.7%,而浙江、广东分别为46.1%和41.6%,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为60%左右。从隐性财富来看,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解决好富民“软肋”,必须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充分激发各类社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大力推进产业富民、强农富民、统筹发展富民、创业就业富民、基本公共服务惠民,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共建共享中让老百姓的富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同时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最关键的是,瞄准补短板不偏离,推动全面小康协调性再增强。“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目前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不少不全面、不均衡、不协调问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强调的是“高水平”和“全面”,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长板和短板的关系,既要巩固提升现有优势,把长板进一步拉长,又要高度聚焦事关全局的重点、均衡发展的弱点、群众关注的难点等问题,拉高标杆,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实现发展的“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为此,不仅补硬的短板、还要补软的短板,不仅补显性的短板、还要补隐性的短板,不仅补短期能见效的短板、还要补对长远发展有益的短板,重点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业层次处在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全要素生产率不高、基础设施“高端供给”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发展短板,补齐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相称、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平衡、年均收入6000元以下近200万人的脱贫问题等民生短板,全方位构建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并从中拓展发展空间、积蓄发展后劲,扎扎实实提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
责任编辑:段培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