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宝臣 好的教育不会舍弃后进生

2017-05-16李鲁山

教育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势能后进生差异

本刊记者 | 李鲁山

杨宝臣 好的教育不会舍弃后进生

本刊记者 | 李鲁山

◎ 杨宝臣

杨宝臣,辽宁省实验中学教师,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校长,“差异势能教育”创始人,辽宁省差异势能教育学会会长。

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学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学会名誉会长,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讲堂特聘专家。

这是一位来自辽宁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近三十年,担任过劳技课教师、化学实验员、化学教师、初中和高中班主任、校长……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以教育为命业,视学生为天,每天都像从起点出发的马拉松选手,心系远方,不断前行。

这是一所渤海之滨的“草根”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本地三所乡村初级中学,2013年中考成绩多在三、四百分水平,部分学生入学成绩甚至在三百分以下。就是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在2016年夏季高考中“翻身”——多数收到国内二本以上大学录取通知,部分学生被浙大、大连理工等高校录取。

这是一个有些神秘的课堂。在高一到高三的实验班里,各科教师讲的很少,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解决问题以相互交流、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归纳总结。在学校里,孩子们脸上透出的是自信和快乐。

这是一位怎样的校长?他的教育改革思想是什么?他在学生心中点亮了怎样的“自主学习”之灯?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位于渤海北岸笔架山下的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

三月的锦州,春寒料峭,空气清新。

上午十点,正是滨海实验中学的上课时间。高二(一)班的教室里,一堂数学课正在进行。与一般课堂不同,这里静悄悄的,数学教师于旺没有站在讲台上,他在教室里不断巡视,关注学生们自主做题的情况。

一段时间过后,于老师宣布进入课堂讨论时间,话音刚落,同学们马上动了起来。不少人离开座位与同伴讨论,有两人、三人一组的,也有四人、五人一组的,讨论的声音小而热烈。

“这样做,能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点不同,先掌握的为后掌握的同学讲题。当全班同学都不会的时候,我才出场,给几个‘种子选手’单独讲,他们学会了,再给其他不会的同学讲。”于旺老师介绍说。

在该班男生陈彥宇眼中,当自己吃透了知识点后,再高质量地完成讨论讲题,让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产生碰撞,会激发新的学习能量。他同时坦言:新方法让自己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求知的乐趣更大了。

“这只是杨宝臣校长首创的‘差异势能教育’完整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一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改变了传统基教‘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掌握高效、自主的学习方法,实现了从教到学的转变,有较强的‘授人以渔’的意蕴。”辽宁省差异势能教育学会秘书长张志忠告诉记者。

在学生家长座谈会上,家长代表王翠说:“我打心眼里感谢杨校长!说句实话,在以往的学习中,咱们的孩子太累了,家长也跟着累啊,自打咱家孩子到滨海实验中学后,她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跟家长的交流也多了!”

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面前这位沉稳自信的中年人,就是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校长杨宝臣。

1988年7月,杨宝臣从辽宁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来到辽宁省实验中学工作。“辽实”是东北三省教育质量最好的中学之一,能在这里工作,杨宝臣感到浑身充满了干劲。

学校先后安排他做劳技课教师和化学课实验员,他服从大局,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做就要做到最好。杨宝臣在化学实验员的岗位上,大胆改进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他的教改实验课多次在全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时间一晃到了1996年,经过多次申请,杨宝臣担任了初三化学教师,实现了期待八年之久的“课堂梦”。

面对早已烂熟于心的初中化学课本,杨宝臣没有放松,他是抱着从零开始的朴素思想进入教师行列的。辽宁省实验中学是一所省重点中学,但杨宝臣带的不是学优班,而是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的直升班。

“刚开始我并没想太多,只是感觉作为教师不应该只盯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改变一个班级的面貌,应该先从基础最薄弱的学生入手,如果把他们引领好,让他们从学好一门学科到学好多门学科,孩子们就有了学习的自信,整个班级都会快速向前发展。那个时候,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学生真想学了,就一定能获得综合水平的提高,这是教师咋教都代替不了的。”杨宝臣介绍说。

在当时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改革,杨宝臣感到了来自三方面的压力——早已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孩子们,在尝试“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时,普遍感到茫然无措甚至心存抵触;家长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尽量讲得多、讲得细;社会上“教师就应该认真讲课”的传统观念,早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回顾往事,当年后进生小张两次“取空气”的故事,给杨宝臣的教育启发很大,坚定了他走教学改革之路的决心。

小张是当年杨宝臣班化学成绩最差的学生,为了恢复、增强他学习的信心,杨宝臣设计了一个环节,安排他带着器皿去取办公室的空气。第一次,小张拿着盖了玻璃片的集气瓶跑了回来,面对杨宝臣的质疑,小张说:“老师,你没看到这是办公室的空气,是因为空气没有颜色。”见小张的回答有道理,杨宝臣又接着问:“你怎么能证明瓶里一定是办公室的空气呢?”小张一时语塞,杨宝臣悄悄告诉了他收集“办公室空气”的窍门。

>> 杨宝臣校长与学生交流

第二天,小张见班长、团支书等人找不到收集“办公室空气”的方法,便主动用杨老师的办法帮助其完成了任务。这次成功,让他心理产生了巨变,第一次尝到了“学习成就感”带来的愉悦。杨宝臣抓住时机任命小张担任班里化学课代表——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可杨宝臣坚持这样鼓励小张,短短几个月,小张的化学成绩就赶了上来,开了这个好头,小张的学习热情一发不可收,很快转化为班里的学优生。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诸如“比背课文”“夸写字”等等。在每一个故事中,杨宝臣都收获了令人惊喜的教育效果,那些在一般教师看来难以提高的后进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杨宝臣说,在课堂上,能为学生恢复、树立自信非常有必要,一堂课往往能改变孩子们的一生。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杨宝臣养成了很强的“辩证思维”习惯,且善于总结反思。夜深人静,杨宝臣经常辗转反侧,思考班级后进生转化的难题,他想的最多的,是后进生学习习惯差在哪里,潜力和突破口在哪里,自己应如何进行引导和推动。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帮助几个班典型的后进生成功进步后,杨宝臣的目标更大了,他把“变”的对象从少数人转向了全班。

让“后进生带动全班同学进步”的观点,成为“差异势能教育”产生的正源,也是杨宝臣“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思想的发轫。

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杨宝臣专门拿出化学习题课时间,他改变了过去自己频繁讲题的做法,让基础薄弱的同学提前学会,并鼓励其积极为别人讲题,在这一帮助人的过程中,后进生的能力得到了展示,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后进生都行,班里没有了不行的人。

杨宝臣解释说:“成绩差的学生得到了讲题机会,为了不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自然认真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他自己弄明白了,才能正确地讲出来。从另一方面说,我这样做,最大价值是帮助后进学生树立信心,在学习困境中,持续不断的自信,价值胜过黄金。”

一年后,杨宝臣的初中毕业班化学平均成绩在“辽实”拿了全年级第一名,班里三分之一学生获得满分。在辽宁省初中化学知识竞赛中,全省前五名有两名是杨宝臣班的学生。

更让杨宝臣感到高兴的是,孩子们在十四、五岁这一成长关键期,通过自主学习爱上了求知,特别是那些原来的后进生,普遍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从“局部教改”到“差异势能教育”成型

几年过后,杨宝臣的教学改革为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师生展现了另一种教育风景,人们看到,学生们一如既往地欢迎杨宝臣和他的教改,上百名家长从最初的担忧到后来的全力支持……

1999年,杨宝臣第一次担任初中班主任,2001年开始担任高中班主任。教学管理的层次提高了,他对教育的困惑也多了起来。在困难的日子里,杨宝臣心中始终有一个朴素的“元认知”——班主任负责的是全班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全面成长,学生们都学会了、进步了,进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班主任才能向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杨宝臣的学生郭玉桐说:“杨老师从来都不主张我们挑灯夜战。他总是教育我们:只有睡眠充足了,脑子才清楚,学习效率才会高;为了增强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杨老师带领我们兴起“跑步健康风潮”。在每个大课间,杨老师总会带着我们跑圈,这些习惯的养成,让我们终生受益!”

潘博是杨宝臣多年前的学生,从中科院读完博士后,在一篇文章中,潘博回忆了当年的一幕幕。

——高中三年,自己基本没为学业操心,主要都是跟着杨老师安排走的,很是省心。印象中晚上十点以后睡觉的次数不超过十次,全班班情况大抵如此。

——杨老师以各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为中心,建立知识框架,再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个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理解整门课程,到了考场以后也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发挥出来。

——杨老师上课讲的不多,把教学重点放在练习上,很多知识点都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的,而且杨老师从来不让我们补课,只有自己多练习,主动完成学习过程,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东西。

从三十六岁到五十岁,杨宝臣以“坚韧大爱”“虚怀若谷”的生命特质,在基础教育创新实践的天地间书写育人的华章。面对他和他的学生们,有人真心说好,也有人刻意冷落。这对于“一心为学生、两眼都不见”的杨宝臣,是历练,是积淀,也是福气。他能主动降下身段,站在学生立场看待教育,甚至重新做回到中学生。

光阴流逝,杨宝臣认为:学生首先是人,是有尊严有梦想的鲜活生命;育人的前提是抛掉教师的“师架子”“小自我”,融入到以学生成长为本的“真境界”“大时空”。

杨宝臣有一个习惯,喜欢在教学实践中总结课堂内外学生变化的故事,与各地教育专家进行交流。他喜欢以讲故事、悟教学的形式,将复杂的教育观和育人观转化成家常话。

在反思教育的过程中,他的发现越来越多——高三的学生因面临高考等综合压力,容易陷入理想与现实、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中,产生焦虑感与自卑感。这些心理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如不及时干预,会导致其学习态度消极,对人生意义迷茫疑惑,严重者会造成精神疾病甚至轻生。

多年的教师工作让杨宝臣深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是要为师者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要解开孩子们对人生的疑惑。为此,他仔细研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参加心理学课程培训,并及时给那些情绪上有异常的孩子做心理疏导。因为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很多学生都说杨老师比父亲还懂自己。

对于自己的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杨宝臣的体会是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小到大。随着对教育理解的加深,他的总结更加理性,对于几十年的教育创新实践体系,他认为有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新体系实现了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学会再进,释放“阶段性”差异势能;

新体系既培养“后起的尖子生”,又能用好“原本的尖子生”,释放“顺序性”差异势能;

新体系具有灵活多样的“兵教兵”战术,释放了“双向性”差异势能;

新体系能凝聚教育智慧,激发、聚集、创生“关键性”差异势能;

新体系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能有效释放“协调性”差异势能。

“很多人问我什么叫‘差异势能教育’?我的认识就是——在教学中视个体内部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为正能量并加以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的教学活动。”说起差异势能教育的科学内涵,杨宝臣如数家珍。

在他的创新体系中,“学”是将学生的自学与练习整体前移,将自主的教材阅读、教材理解、完成作业乃至习题练习等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初起点;既注重发挥优秀学生对班级整体的影响带动作用,更关心帮助后进学生先形成部分知识学习上的局部优势,以建立后进学生的自信心,并创设情境发挥局部优势,锻炼后进学生,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兵教兵”。

在“差异势能教育”中,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会使学生的自学互教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佳境会逐渐出现,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能量转化策略,切实有效地落实促进学生发展的各项教学措施。

时间到了2007年9月,杨宝臣在辽宁省实验中学担任高一(三)班班主任、化学教师,一个学期下来,班级平均分比同样是随机分班的其他平行班高出六七十分。这时,校长找到杨宝臣,希望他能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杨宝臣接受了学校的安排。

接过了高一(四)班,杨宝臣创造了当时“辽实”的一项纪录——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班班主任,且为两个班上化学课。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2013年,是杨宝臣“差异势能教育”进一步接受实践考验的关键期。

从原来一个班后进生单独学科的转优,到后来两个班学生全部学科的提升,这一创新模式在实践中效果如何?教学中有没有突出的障碍?学生群体成长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其他任课教师有什么难解的困惑?这些问题,杨宝臣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连续六年的教改实验中,他所带的班级整体优势明显,在辽宁省率先实现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整体性“学习脱困”。

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在滨海实验中学,记者看到,学校面积不大,却有鲜明的特点,体会最深的,是领导班子的集体凝聚力,教师团队的务实能干和学生互助带来的感动。人在校园,教育和谐之风扑面而来。

教学楼内舒适温馨,进进出出的学生神态轻松,即使不到一百天就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在课后也极少闷在教室补习,他们来到走廊、门厅谈笑交流。

运动场上,上午的大课间活动开始了。没有体育教师临场指挥,没有校领导值班监督,二十一个班的千余名学生自主集合,有序奔跑,场上跃动的青春,让阳光下的学校,充满了活力。

这所学校原名锦州市第四高级中学,从2000年创立起,学校连续十多年饱受生源质量差、好教师留不住之苦,升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学生毕业能考上一所本省的二本高校,已经算是“创造奇迹”了。几任校长都期盼优质教育资源能有效到达这里,有人直言,小渔村的孩子更期盼教育公平。

2013年,杨宝臣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受辽宁省实验中学委派,来到锦州滨海新区担任教育发展总顾问,次年担任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校长。

从名校的名师到薄弱校的校长,这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落”或“不适”;这时的杨宝臣,内心有一种生命轨迹被彻底改变的错觉。

一所没有任何优势的“垫底”高中,一所问题比学生人数甚至还多的新校,师资力量不行,硬件条件不行,办学方向不明朗;学生转学到外地,师生士气低迷,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不能如期完成……这一时期,杨宝臣感到了压力,但更多是发自内心的自信——上级安排自己来带这所学校,不正是想通过教育改革创新,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希望吗?!

杨宝臣决定从整顿教学入手,真正考验“差异势能教育”的时刻来临了。

2013年9月,杨宝臣在新入学的高一(八)班进行新的教改实验。他提出这个班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的教师前两年不进教室上课,让学生自主学习。说实话,这一轮实验,杨宝臣并没有十分把握——在辽宁省实验中学,学生基础普遍较好,而滨海实验中学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差异势能教育”在这里“水土不服”甚至“半道夭折”怎么办?

>> 杨宝臣校长与教师交流

滨海实验中学于喜成副校长回忆说:“说实话,我对当时杨校长的方案是持怀疑态度的。结果到了期中考试,八班物理平均成绩比其他班高出三十多分,到了期末考试,综合成绩继续领跑整个高一。这时,我理解了杨校长,开始反思我们原来教育模式的弊端,我理解到,学生基础虽薄弱,但实践证明,半数以上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课程目标,其余两成能通过研讨解决疑难问题,最后三成需要老师及时点拨,通过设置问题链条,帮助消化理解知识点。”

在滨海实验中学,杨宝臣通过实施“差异势能教育”有了全新发现——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新体系需要全方位的拓展延伸,一方面提升后进生的学业成绩,一方面恢复他们的求知自信,通过生生之间的讨论、探究合作、互助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自己要会,还要教会别人。

2016年9月,王瑞进入滨海实验中学高一(二)班。他的母亲杨艳秋说:“原来王瑞在市区读初中时,我就听说了杨校长的教学新办法。后来考到滨海上学,我感觉王瑞是幸运的,这种创新特别能鼓励孩子,让后进生当老师,能改变孩子的一生,这种教育是严谨的,已经超越了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变成了培养学生终生的学习能力。”

“我最感到欣慰的,是杨校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培养,首先培养孩子有爱心。用了杨校长的方法后,孩子们变得乐于助人,甚至是心底无私,消除了一般孩子在成绩面前容易有的‘羡慕嫉妒恨’心理。”

“家长们认可的‘人人皆我师’的滨海教育理念,说明杨校长首先是一个智者,他的教育充满了‘不管而管’‘不教而教’的大智慧,他站在了教育的最前沿,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这里,让小渔村的孩子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学生家长朱利民是典型的东北人的性格,直爽且厚道,他告诉记者:“我家孩子进入滨海实验班后,变化老大了,最突出的,俩孩子敢在公众场合发表意见,她们学习兴趣可浓厚了。顺便说一句,孩子们再也不上课外辅导班了。在品德方面,俺家孩子经常给同学们讲题,不像有些孩子那样式儿的,自己学会了就藏着掖着。作为家长,我发自内心地说,杨校长的水平老高了!”

在沈阳大学李伟权教授看来,“差异势能教育”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他认为“差异势能教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差异势能教育”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造就了自信、自尊、自律、自强的良好个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尊重与感恩,诚信与责任,友情与关爱,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走向未来

教育有很强的独立性,教育又是综合的体系;育人工程是“急不得”的,学校是对办学者人性与责任的双重考量。

最近几年,杨宝臣的“差异势能教育”从辽宁走向全国,每年慕名前来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面对外界,杨宝臣异常冷静,他提醒自己,鲜花掌声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无论何时,不舍弃每一个后进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不愧对良心的优质教育,才是我永久的使命。

在杨宝臣的“差异势能教育”创新理论中,有两个很关键的概念,一个是后起的尖子生,一个是原本的尖子生。

后起的尖子生是指具有快速发展潜能的学生,教师对部分后进生采取先知先会——个别讲题——集体展示等多种方式,反复激发后进生的自信。同时,让这部分学生通过给其他学生讲题,提高思维与表达的能力,逐渐促进后进生向尖子生由量到质的转变,逼近“原本的尖子生”,进而推动班级的整体进步。

而原本的尖子生,则是通过“后起尖子生”的进步,在班级内形成“教别人就是帮自己”的理念,再培养“原本的尖子生”真心为其他同学服务,帮助其他同学进步的思想。这类尖子生能够做好协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安排课时、测试讲题、布置作业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服务全班的能力。

在“差异势能教育”体系推广过程中,杨宝臣十分注重教师群体的专业质变。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汲取新教改的核心元素,转化过去“讲课为主”的观念,全面变革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新理念。

“我通过大量的教改实验,让更多教师理解到‘差异势能教育’让教师从台前转到幕后,这需要教师不但要转换思路,还要转换角色——为课堂当服务员,为学生当服务员。”杨宝臣介绍说。

滨海实验中学王维东主任说:“推行这一新体系的关键是教师每一节课分不同层次进行设计,面对教学目标,教师不要求学生齐步走,不要求学生达成统一目标,只要求学生学一点,会一点,明白一点;教师要最大程度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最大程度释放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势能。”

杜朋是滨海实验中学的化学教师,运用“差异势能教育”新体系后,杜朋有很多体会:“进入课堂讨论环节,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应该让学生查阅资料,尽量让学生间相互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形式做出引导,切忌给学生提供过多信息,要时刻保持他们探索求知的意识。”

语文教师孙美男说:“在我看来,‘差异势能教育’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解放了教师,但这种解放并不意味教师‘无所事事’,而是让教师从原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师不再拘泥于教学计划的实施与完成,而是把时间真正用在课堂的预设准备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受束缚,教师的备课也不受约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 杨宝臣校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数学教师于旺接受杨宝臣教育创新思想过程中体会很深刻——我读书时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脑子里装的也是如何把知识尽可能全面、精彩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在接受杨校长培训时,他提倡的是教师要少讲,将时间还给学生,这与我的想法是相悖的。在教课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的内心有过波动,尤其是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向我请教时,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又蠢蠢欲动。这时杨校长再次给我们培训,并在成绩分析中寻找我们的进步,给予我们肯定,巩固差异势能思想在我们心中的分量。

成功解决了“差异势能教育”体系中各环节的难题后,杨宝臣的教育视线投向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在他的世界里,“钱学森之问”一直萦绕不去: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没有培养出足够数量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人才?

“我的教育体系倡导基础教育的全程都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最原始的阅读、思维、训练、表达过程,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素养。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关注人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人与社会环境、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关注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高中是学生一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要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实现教育成就未来的价值功能。”杨宝臣对记者说。

杨宝臣最后表示,所谓的教学进度是学生学的进度,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学会为目标。教育者对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和赞赏,不能因教师期望过高学生没有达到而训斥、否定他们,不能将学生渴望进步的小火苗用一盆冷水浇灭。教师要从学生原有的起点看其是否进步,不仅要关注当前的状况,用当前的自己与以前的自己比较,还应当对其转化给予时间上的宽容,重视其成长的进步。

采访后记

后进生如何成长发展?薄弱校怎样“脱困做强”?这是全国多地基础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实践中,一些学校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借鉴,还有为数不少的学校,长期陷入困局中无力解脱。

采访辽宁省滨海实验中学,记者感受最深的不是学生考试成绩有多好,考入重点高校占比有多高,而是校长杨宝臣以教育改革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后进生的能量调动和发展,通过有方向有目标的变化,重新定位后进生的人生坐标,提升他们的精神气质,进而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国家合格公民。

走访几个班的学生,记者明显感觉他们乐观、健谈、自信、睿智,在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心、人文关怀等方面,已经超越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更是表现出相互帮助、合作攻关的滨海学子之特质。

通过与多位教师座谈,记者体验到:这里的教师从讲台走下来,集体为学生捧出有温度的服务,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界多年关注的问题,在滨海实验中学实现了“落地”。

校长杨宝臣并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只有说到教育,说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杨宝臣的话才多起来。熟悉他的人说,他是名师,是教改的“破冰者”之一,也是富有工匠精神的教育家;热爱他的人说,他广接地气,没有校长架子,是一批批学生的“人生导师”。

谈到明天,杨宝臣说到一个关键词“制造差异”。他解释说,这是为积蓄能量势能做准备,利用差异产生的势能,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树立自信,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尊重教育规律,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掘年轻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更多的中国学生成为世界级创新人才。

说到这些,杨宝臣的视线投向了远方。

猜你喜欢

势能后进生差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动能和势能”知识巩固
相似与差异
“动能和势能”随堂练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找句子差异
动能势能巧辨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如何对待后进生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