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7-05-16杨阳刘方靓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高校教学

杨阳++刘方靓

【摘 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育活动。”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于教学,真正培养本土具有艺术传承特色的优秀设计人才。

【关键词】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高校教学

当今国际视域下,各国纷纷彰显本民族文化,加快本国申遗步伐。据资料显示,自2004年8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已成为拥有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最多的国家。虽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单已达1986人,但1986位传承人中,235人已经离世,剩下的传承人50%以上超过70周岁,老龄化严重。谁来继承与发扬?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非遗的传承发展,一方面培养接班人是重任,另一方面,非遗进入生产状态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

中小学现在大多将非遗内容作为体验课程,从小培养对本土艺术文化兴趣氛围。高校,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专业人才大本营,高校艺术类专业是培养继承发扬非遗人才的主力。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或是一个口号,它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赋予它源源不断的生命能源。

我们都知道,在大家都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追崇外来物质的时候,若要培养优秀的本土设计人才,首先要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前期韩国影视席卷中国,大家都在追捧韩星,喜爱“韩风”,无论从韩服还是艺术剪纸,在这种“爱屋及乌”的影响下圈粉无数。可是大家应该了解,日韩文化很多都是从我国古代学习发展起来的,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设计元素能利用多少呢?在此不得不感叹日本设计师的出色表现,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设计元素全部具有本土特色,而设计风格又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包装设计中,优秀设计作品层出不穷,设计师们在不断探索地方产业与传统工艺的交织发展。

作为西北重省的甘肃,本身占据了艺术文化地域资源优势。通过八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融合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等,民间艺术文化从剪纸、香包到敦煌石窟,都彰显出博大精深的陇原特色文化。现代发展,我省已从工业大省转型发展旅游产业,衍生而出的旅游产品离不开本土民族文化特色。

我们学院属于工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甘肃本土特色文化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在课程中加入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内容,例如在图案创作课程中,以天水伏羲文化为主题;在书籍装帧课程中,以庆阳剪纸文化为制作方向,在插画设计中,以敦煌壁画为设计元素等等。在此,分享几点自身感受:

首先,知识的传承离不开教师对设计市场变化的敏锐嗅觉。2017年4月19日,以“互联网+丝绸之路文化文物IP设计产业对接”为主题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在台北开幕,提取了敦煌、彩陶、铜奔马等甘肃特色的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可见适当的元素加上适当的媒介,就可以开拓出一片广阔市场。再例如,我院老师在材料与工艺课程实践中,重点研究漆艺文化在设计中的利用。漆工艺设计史,在中国长达7000年。漆器因其自身的材料特点,实用性非常强。唐宋时代,器皿类的漆器开始退出适应领域,转向陈设欣赏方面发展,技艺更加精湛。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以漆工艺为展示手段,利用本土民俗元素为图案进行的设计创作,展示出独特的视觉艺术魅力,从观赏性的漆画到环保手作的包装设计,设计作品都完成了一个目标——即保有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又实现了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可以进入市场的条件,传承与发扬的目的也达到了。

其次,我们发现,只依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还不够,我们期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者,能够作为导师进入学校进入课堂,开设相关公共课程或讲座,让更多的学生去体验了解,同时让非遗传承人作为活态文化真正“活”起来。

最后,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多举办相关设计元素的赛事。在2015年图形创意课程实践环节中,正好赶上“民间艺术”進校园活动,主题以庆阳香包展开。我们以此命题,让同学们去进行设计制作。大家虽然都知道庆阳香包很有名,但是真正关注的并不多。在进行了详细的资料收集后,大家都对香包设计有了重新认识,从图案设计到绣品制作都引发了浓厚兴趣。所以说,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设计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认知主动性,正所谓先有传承而后发扬,也就是说,必须先学会并掌握,才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走下去。虽然仅出现了一次这样的活动,但是教学收效却很好,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平台让大家都能够传承和发扬我们璀璨的民族文化。

非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非遗的保护传承,不仅是面向传统的挖掘、整理和学习,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深厚的非遗资源,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融入生活,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的重任。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结合甘肃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以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课程研究”课题(GS【2014】GHB1171)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J].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4

[2]非遗工业产业联盟.十年,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新思考.搜狐文化.2017.1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高校教学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从教育的本质意义浅谈微课的作用地位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