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职德育课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2017-05-16李海燕
李海燕
【摘 要】德育课本身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它与别的学科相比要更有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必须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中职德育教育应在教学中倾注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堂教育;渗透;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提升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随着职业教育日趋普通化、全面化发展,社会对人才基础素质的强调,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势在必行。然而,由于以往中等职业教育“重视实用性机能而忽视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的惯行,人文素质教育并未落在实处、受到重视,从而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差异性较大。而中职德育本身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它与别的学科相比要更有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探索如何利用中职德育课堂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中职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德育教材,挖掘人文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系统、清晰地勾画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框架。 新大纲的修订全面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新精神新要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新大纲的修订体现了德育新理念、凝练了实践新探索。德育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群体特点,突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强调养成教育、实践教育,要求学生利用专长开展志愿服务,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德育评价等。
新大纲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要让学生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拥有梦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成长成才、人生出彩。新大纲首次提出把中国精神教育作为德育重要内容。中国精神教育主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与国情教育等。另外,新大纲将法治知识教育列为德育内容之一,强调加强宪法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德育内容的明确既体现了对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又指明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的方向。
德育教师必须深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首先是社会的合格公民,并在此基础上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合格建设者,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下,“我教你学”、“教师说,学生听”的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取得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设计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十五六岁的中职学生人生阅历浅,缺少人生体验,理解能力弱,但他们模仿能力强,乐于体验,勇于尝试。教师应多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体验式活动。如我们在讲授《劳动合同法》相关概念和理论时,学生不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通过访谈、小品、短剧、模拟法庭、辩论等形象化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生在“容易”“有趣”“灵活”的情境体验中提高心理认知水平,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调节,情感产生共鸣,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获得知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无痕渗透。
(二)参加企业活动,培养意志
让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这既是拓展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职业岗所需,了解社会所需,零距离的接触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减少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这能让学生学习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励自己需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这正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促进学生学得更深,走得更远,为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而发愤圖强、自强不息。
(三)走出校园,展现精神风貌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鼓励学生勇于走出校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自己所处城市的变化,让学生更加坚定的爱国、爱家乡。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比如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徒步去烈士陵园扫墓,让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同时,安排学生进行春游、秋游,在美好的大自然中激起学生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情感,实现寓教育于游,寓教于乐。
三、改革评价方式,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就是一个有力的“指挥棒”。可操作的、具有科学性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不仅能促使学生自觉的提高人文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将人文教育逐渐内化成自我教育,这个“指挥棒”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探索和实践,其内容不仅涉及专业、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质考核,也包括对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水平这三项指标,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素质档案。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德育课评价方式用“四三三”制还是比较科学的。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同时,又注重期末结果。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占40%,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占30% ,期末考试的卷面分占30%。德育课实行“四三三”评价方式,教师不仅要求学生重视卷面考试,也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促使学生争取做到“知行合一,德技双馨”。
总之,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已然迫在眉睫。新形势,新要求,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都应极力思考和探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策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孙晓露.中职德育课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6:111-113.
[2]吴昌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与人文素养培养的思路[J].读写算,2015,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