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激励制度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2017-05-16廖锡均
廖锡均
(广东省廉江市第二中学 广东 廉江 524400)
【摘要】 奖惩制度是班级管理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奖励的强化作用保持、巩固、加强和推广符合预定目标的行为;通过惩罚控制、警告、减弱和消除不符合预定目标的行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公正的奖惩标准、艺术性的处理手段等等都可以实现有效奖惩,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实现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奖励激励 量化标准 赏罚分明 方式多样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4-193-02
班级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奖惩激励是班级管理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最为普遍。由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影响,处在幼稚和成熟并存的阶段,这个时候亟需外界的力量引导其发展,明确对错,促使其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相互协调。奖惩制度最鲜明地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并通过激发心理积极态度、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真正的激励,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产生积极效应。在班级实际管理中,奖惩有不同的方向与目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奖励是对学生个人符合了个体目标、班级目标的期望进行的奖励,主要目的是通过奖励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高个体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惩罚是对学生个体不符合个体目标、班级目标的期望进行的惩罚,主要目的是通过惩罚的方式消除不良行为和影响,使个体朝着正确的方向转移,以减少甚至杜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简单而言,“奖”主要功能在于“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罚”主要功能在于“为减少某种行为重现概率而在此行为后伴随的不愉快事件”。但是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奖惩制度的运用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奖惩具有主观随意性、奖惩带有性别和成绩歧视、奖惩的标准和评价方式单一、把奖惩作为了教育的目的……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不能发挥奖惩激励最大效用。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奖罚制度指出学生思维误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1.量化标准民主科学化,赏罚分明不随意不偏袒
班级管理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如何衡量班级管理的效果,就需要具体的量化指标,量化标准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量化指标是否完成是奖惩的依据,而奖惩只是实现量化标准的途径和手段。因此这个量化体系就不能凭个人喜爱或者主观臆断而定,而是需要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以人为本,保证量化标准的公平、合理,一视同仁,尽量减少无意义的奖励和消极的批评和惩罚。正如冯建军教授在《现代化教育学基础》中提出:班级管理的执行应该做到赏罚分明,同时也要灵活处理。但是灵活处理的权限不是由班主任说了算,而是由全体同学表决。班主任可以尝试通过“平等”、“民主”方式建立和完善量化标准:澄清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主要特质和需求,估计学生和教师的需要的行为限度;与学生共同列出能够得到确认与支持的班级量化公约;与学生共同讨论评估的内容,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必要时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对量化标准进行修改……只有做到“民主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才不会让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感觉到“不自由”,从而具有抵触的心理,降低了奖惩的效果。
比如,某班级量化管理中的两条规定:主动反映班级情况,发现班级问题者,每次加3分;上课不认真听讲,与上课教师发生争吵的,每次扣2分。这个量化标准目的是为了激发同学管理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以及维护课堂基本的教学秩序,但是其中的规定笼统而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确定奖惩的具体情况。反映班级情况发现班级问题是不是可能会有同学“打小报告”?会不会有同学为了加分而大事小事都上报呢?这时是应该加分还是不加呢?这样会不会激化同学之间的矛盾呢?上课与老师争吵一定就是违反课堂纪律吗?如果该同学就某个问题与老师讨论过于激烈呢,这是不是属于争吵范畴呢?……因此这个班级量化管理没有真正“量化”,也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标准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这会给后续的奖惩带来很大的麻烦,到最后可能就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也就失去了奖惩的意义。
量化标准制定出来之后,其执行应该做到赏罚分明,不随意不偏袒。奖励不能总是偏向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乖巧听话的学生;惩罚不能一味揪着成绩不好的学生或者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奖惩随意滥用或者不公平的结果是学生会产生“不信任”甚至是“被侮辱”的感觉。教师的奖励要能够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最好能够在无形之中树立模范形象,让更多的人得到激励作用;惩罚要达到效果关键是要激起学生的羞耻感与荣辱观,并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为之而改正。比如教师在班级开展“勤奋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等评选活动。由全体同学担任评委,评选期间注意观察身边和全班比较学习勤奋、劳动积极、进步最快的同学。共评选6人,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要看平时的勤奋、用功的程度、进步的幅度、劳动的积极性。被选上的同学要继续保持,力争下次仍然当选;没有评上的学生也要找到问题改正缺点争取下次当选。活动结束评选各选2名月度勤奋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颁发奖状,并张榜公示,号召全体同学向他们学习。这种奖励方式面向全班,给每个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树立榜样典型,同时极大满足学生被尊重被正视的心理,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规律。
2.奖励方式多样化,惩罚艺术不过分
口头表扬、笔记本、小礼物……是最常见的奖励方式;检讨、罚抄书、跑步、俯卧撑、打扫卫生……是最常见的惩罚方式;这方式长久下来会产生边际效应递减情况,学生不再感兴趣或者需要这样的奖励方式,奖励有无皆可,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不再信服或者惧怕这样的惩罚方式,机动接受惩罚,不能起到纠正作用。甚至不少班主任因为急于求成缺乏耐性而过多地选择了惩罚,造成了奖惩比重失调,或者是带有随意性和突发性的奖惩,长久会激发学生叛逆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奖惩方式应该具有更多地艺术性,使学生渴望得到奖励反思受到惩罚。
比如,建立生活常规自我检查制度,成立各种自我管理小组,对照班级制度规定,对日常事务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并对自主管理好的给以小组或者个人奖励;完善积分嘉奖和阶段性量化考核,这个评分标准涉及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个评价不仅要展示各种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评价其过程的合理化程度,从时间看进行周统计和月统计,给予总结表彰;引入师生评价、生生评价,避免由班主任单方评价造成的结果绝对化和平面化现象;结合班级管理日常活动和共青团、少先队团队活动,树立“管理模范”典型,每个阶段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同学“学有榜样、行有示范”,使同学们意识到奖励的尊严、小组合作的作用以及我在集体中的作用,树立集体意識和规则意识,真正发挥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
当然奖励可以面向全班同学公开进行,但是惩罚就要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教师应该采用善意的批评,小错误小毛病私下提醒避免再犯,大错误大问题可以班上讨论引以为戒。但切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践踏学生的尊严,将小错误小毛病升级为大错误大毛病。班级可以定期不定期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转化学生思想,帮助学生走出思想困境,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到每一个学生。可以举行“遵守规则”为主题的活动,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遵守规则”的危害性,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自我对照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让学生体验“规则下的秩序”,从而对不遵守班级制度的同学起到警示的作用,使之在班级活动的熏陶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道应该怎样改正和避免此类错误,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诚心改正。
奖惩制度看似简单,但内涵丰富。教师与学生只有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形成合力,才能够使学生在奖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进而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姚明.初中班级管理制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于敏.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奖惩现状与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冯聪·论高效发挥奖惩制度的积极作用[J].现代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