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主·合作·探究”型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7-05-16潘秀亮
潘秀亮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二中学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 “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实现教师“善教善导”,“学生学得好”, 必须积极探索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期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4-032-02
“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当然要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多方设想,使学生能自奋其力,自救其如、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课,此乃善教善导也”。而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此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实现教师“善教善导”,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得好”,积极探索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落实“有效教学”,这是必须要做的一项教学研究。
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长期以来,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特征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其对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影响了历史学习的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获取过程,实现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2.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主要是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己设计评价指标。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历史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历史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的情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因而,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授权”给学生学习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构建自主、合作为前提的探究式课堂。具体如右图:
下面我结合《辛亥革命》一课简单谈谈的我做法,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1.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问题的设计要注意:能激起不同层面的学生享受质疑、释惑“成功体验”;能联系“旧知”、发现“新知”、探求“未知”的思考性;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挑战性。问题设计要做到目的明确,层层落实,甚至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跳一跳摘挑子”的强烈愿望。
在《辛亥革命》这节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在电视和书上看过天安门吧,大家还记得天安门城楼上有一位伟人的画像吗?(投影天安门毛泽东画像)而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还有一位伟人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与城楼正中的毛泽东巨幅画像遥相面对。他们俯看广场,注视着民族的脚步;他们默默相对,历史在他们的目光中流过。他又是谁呢?(投影天安门孙中山画像)我们为什么要缅怀这位伟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历经十次起事,屡败屡战,几度流亡,九死一生,最终黄龙旗倒,五色旗立,创立民国,推翻帝制,这就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通过这样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产生“我要学”的心理趋向,同时也明确了这节课的课程目标,让学生总体把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强化学法指导,做到“授人以渔”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关学习活动的经验系统。在历史教学中,针对学习内容,提示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方法,并在平时经常训练学生科学的阅读、探究、分析、概括、复习和解题的方法,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在《辛亥革命》这节课中,我主要是教学生科学地阅读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方法:首先是阅读这节课的前言部分,前言是一节课的主要线索,特别是在《辛亥革命》这节课的前言部分提出三个问题“辛亥革命为什么能成功?”“革命党人毕生求之的目标能否实现?”“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这三个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其次是阅读这节课条目,总体把握学习内容。最后是快速阅读教材,罗列事件的基本线索,由于高中学生已经储备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这样不会影响学习的自信心。
3. 创造问题氛围,开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问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学生没有问题,就不会深入思考。有了问题。才有可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同时,探索的积极性来自与充满问题的悬念。设下悬念就打开了学生求知的窗口,从而可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探索的新领域。
在《辛亥革命》这节课中,我编制了学案,给予了学生相应的知识贮备,并提出学生较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创造相应的问题氛围。然后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让学习小组合作分别研究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背景、经过及结果,鼓励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15分钟后各组形成成果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还指导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的知识状况和个性特征进行再分工,把小组的总任务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小任务分别完成,并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小组交流时我及时反馈信息,对一些新的观点、方法进行归纳并作出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对学习目标达到初步的认识,为更深层次的探究奠定基础。通过这一活动,我利用问题引路,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搜寻学习资源,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发现、自己的手找寻、自己的脑辨析,从而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起强烈的探究意识。
4.精心设置探究主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
要想有效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要选择一个好的具有开放性的探究主题是关键。在这里我选择了“众说纷纭话成败”,请学生分小组探究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展开课堂小辩论。为帮助学生很好的探究,在学案设置中我提供了较多的引用材料,使学生能够突破教材,開阔视野,活跃思维,为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辛亥革命》这一节课里,教师设计情境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同时简单的进行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思维能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了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从而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交流,使学生拥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自主、合作和探究是我对历史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点粗浅的探讨。这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全方位地调动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也许可以作为一条达到课堂教学预期目标、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庞友海:《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5期.
[3]唐骑龙:《高中历史教学中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