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语言艺术
2017-05-16王雪玲
王雪玲
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学生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例,探析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工作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要晓之以理,斟酌语言内容,动之以情,创新语言形式,还要导之以行,增强语言效果,以保证高校学生工作顺利开展、进行和取得实效。
关键词:语言 艺术 理 情 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3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其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两部分组成。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思想教育的传播者和日常行为的管理者两大任务。在传播思想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语言作为沟通的主要媒介,也是教育的重要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既是教育者综合素质的主要体现,也是增强教育实际效果的根本要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好語言的艺术成为学生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开展、进行和取得实效的关键,不仅要晓之以理,斟酌语言内容,动之以情,创新语言形式,还要导之以行,增强语言效果。
一、晓之以“理”,坚定思想性
经济社会在日益发展,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晓之以理是一种常见的言教诲人的方式,这里所说的“理”,既是道理,也是理论。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进行理性教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将科学理论、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以讲道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做到理透解惑,改变学生的思想状况,达到教诲育人的目的。在运用语言艺术的过程中,辅导员自身要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再将坚定的思想性融入到工作语言中。
当前的高校学生大多数为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思想活跃而又自我性强,单靠“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行灌输给学生,或者是一味地强化管理、严语责训,往往收效甚微。若是在把握施教理论的准确性、客观性的基础上循循善诱,用感性启迪代替直言理论,则会事半功倍。例如,通过与学生交流对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判断与看法,引发学生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发展问题的思考,将马克思主义渐渐烙印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再与时俱进,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吸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或者通过讲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进一步知晓党史国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方向;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等等。
英国著名作家布尔沃·利顿说 “思想的价值和思想的影响力是成正比的”,辅导员要将深刻的思想性融入到教育语言艺术中,仔细斟酌语言的内容,让学生晓之以理,不仅能解学生惑,通学生心,还能正学生道,善学生行,引导学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二、动之以“情”,讲求针对性
古人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师生之间交流的工具是语言,互相传递的是真情实感,高校学生工作的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没有什么比情感交流更能贴近学生内心,没有什么比语言艺术更能融入学生思想,也没有什么比言中有情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当下大部分高校学生为独生子女,更重视个人的感受与利益,而且多数成长过程中只有家庭和校园两点一线的简单生活经历,往往看问题不够全面,想事情过于简单,又正值于身心逐渐成熟的时期,常以叛逆和反抗的心理对待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为避免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出现消极抗拒的态度,辅导员老师应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因人、地、事的不同而灵活运用语言的艺术,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将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高效解决。
1.因“人”而异
不同于中小学就近入学的规律,组成高校学生群体的成员基本情况相对复杂,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习惯和信仰。高校辅导员应做到察人而知情,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观察接触,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环境、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学习水平、思想状况、心理状态等,在学生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方式的情感对话交流。如与女同学谈心要温声细语,似闺蜜,而和男同学谈话需坦率利落,像哥们;与性格开朗的学生交流可以直接切入主题,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就要委婉迂回地道来;面向低年级的“小菜鸟”们要不厌其烦,避免他们走弯路,而对待高年级的“老油条”们要简明扼要,以免引起他们对老生常谈的反感情绪。
2.因“地”制宜
这里所说的“地”有两层含义,既指学生们进入高校前的生源地,也指辅导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地点。
首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导致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也不同。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语言要兼具北方的豪爽霸气与南方的温婉细腻,要兼具城市的时尚前卫与乡村的淳厚朴实,充分利用语言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引发学生的共同感,将来自各地的学生完美融合。另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辅导员可以针对适应性较强的学生采取“嫁接”教育,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将某一地域值得学习的亮点发扬光大,“移植”到另一地域的学生身上,培养出多方面发展的“转基因”学生。
其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老师,教室、寝室、办公室,甚至是校园中户外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地点。交流时要力求语言的表达内容和形式与当时当地的场合氛围相协调,充分运用语言环境提高对学生影响的实际效果。如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纪律性事物,需在教室严肃认真的通知,对待自我封闭、羞怯于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可以深入寝室,用亲人般的关怀贴近学生,比较严重的学生问题需在办公室解决,个别学生的私密问题可以选择操场旁或是林荫小道上,在相对僻静的地方边走边聊,为学生放松心情,减轻思想负担。
3.因“势”利导
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学生问题,近年来,由于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家庭多重保护或过度严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竞争压力大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生易出现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求职与择业问题等。辅导员要针对学生陷入的具体困境,捕捉解决问题的最佳角度,顺势疏导,言语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共同情感的流露,力求打开学生的心扉,高效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性格自卑孤僻,缺乏进取心,辅导员与学生沟通要在言语中透露出平等、尊重和关爱,不冷嘲热讽,不粗暴训斥,不当众揭短,也不厌恶歧视,要用语言的艺术去化解学生的心理防线,架起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在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抵触情绪后,再帮助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分析,重新树立起自尊与自信。
三、导致以“行”,富于感染力
语言除了可以用有声符号表达,还可以用人的身体行为,就是所谓的体态语(又称“肢体语言”),指用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有声语言来互通信息、表情达意以达到沟通的目的。有关专家认为 ,在人们的交往中有声语只起 45%的作用,而 55%的意思是通过体态语表达的。因此,辅
导员应充分发挥无声语言的优势,运用好体态语的语言艺术,用眼神、表情、动作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首先是眼神,与学生的谈心谈话时,辅导员双目无神或者眼神飘忽会让学生丧失倾诉的欲望,而目光炯炯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切。其次是表情,表情的重要性僅次于眼神,辅导员的一颦一笑都可能在学生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要做到情必由衷,诚实自然,与沟通的语境相协调,得知学生的困难时“愁云密布”,面对学生的进步时“阳光灿烂”,充分表达出与学生的感同身受。再次是动作,比如手与脑中的感觉区和语言区联系紧密,辅导员的情绪可以通过手部动作来表达和传递,拍拍肩膀学生会受到鼓励,摸摸头学生会感到安慰,握紧的拳头会传递给学生力量,等等。此外,利用严肃的坐姿吸引学生注意力,凭借简洁的穿着增强亲和力等也属于体态语的范畴。辅导员体态语艺术运用得好,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把握好语言的艺术,做到融情于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仅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能保证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姚雪,宋彦云,安海娟.高校教师在学生工作中的语言运用[J].时代教育,2009(2):52.
[2]钟倩.从语言关系上浅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情感关怀漏洞”[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7,27(3):45-47.
[3]唐华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9-10.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