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西文化塑造赏析

2017-05-16李欣学

现代交际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塑造融合

李欣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强调人是历史、社会、世界的核心和主宰。而西方文化中,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一分子,动物、植物等一切生命体都被视为世界的主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融合了多元化的电影元素,使中西文化既融为一体,又各自绽放异彩。

关键词:中西文化 塑造 融合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07-0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人、一虎、一船的传奇故事。这部由扬·马特尔写成的小说,经李安的二度创作,跻身享誉世界的佳片行列。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少年派与家人经历了一次海难,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家人相继离他而去,唯有一只孟加拉虎生存下来,陪伴他度过了227天的海上漂流生活。但这场生死漂流又贯穿了三个故事:一是人与虎的漂流,二是寻找母亲的下落,三是派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吃了自己的母亲。

故事本身的设定虽为虚构,但却通过一次海难揭示了人类处于生死边缘的自私与残忍。在这样一部人性特点充盈的电影作品中,人性被放大,其文化价值也就彰显出来了。在这部电影作品中,融合了多元化的电影元素,导演李安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对母亲的崇敬等元素成功融入了西方文化艺术中,使作品所塑造的中西文化既融为一体,又各自绽放溢彩。

一、中西文化的融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改编自加拿大畅销书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影片在为观众呈现高超的电影特技外,更多地传达了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强调人是历史、社会、世界的核心和主宰。所谓“时势造英雄”,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到历史更迭、小到个体命运的改变,都是以人作为主宰的。而西方文化中,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一分子,动物、植物等一切生命体都被视为世界的主宰。这两种思想在影片中均有展现,影片的主角是派,派作为推进故事主线发展的核心,是影片最为重要的线索,但并非唯一的主体。导演在影片中刻意安排了孟加拉虎这个角色,作为动物却与主人公派结下了生死情缘。这种人物设定的方式受到典型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又不失主角在情节推进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方式,在影片中实现了完美融合又各自彰显,使影片寓意深刻,收到奇效。

二、虚中有实的寓意

导演李安将影片定位为寓言片,可见从作者到导演都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赋予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奇幻漂流的设定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设定,加之3D电影特技的运用,又为影片故事情节增添了虚幻色彩。但影片并非停留在虚幻的表层寓意设定,而是采取了“虚中有实”的叙事手法,通过虚幻的故事情节,展现真实的人性,甚至是动物的天性。

影片中虽然采取一条故事主线的形式,但却通过三个连贯性的故事来演绎。第一个故事叙述了人与虎的漂流,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设定,在自然界生物规律中,虎的天性是食肉,人类作为虎喜爱的食物,表明人与虎之间无法实现真正和谐共处,而影片中却恰恰安排了人与虎携手历险这个情节,这既是对西方文化中人与动物平等的体现,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接下来第二段故事着力展现了派寻找母亲下落的桥段,母爱作为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体现,此处安排这样一个桥段,不仅化解了文化冲击,也使得中西方文化划归为一,实现了完美的融合。第三个故事叙述了派为了活下去不得已吃了自己的母亲,无论是中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导演在影片中通过隐喻、逻辑呈现等方式展现出来的,无形中强化了情节的逻辑性,使观众在主动揣摩电影情节的同时,理解了派的无奈与自责。通过虚幻情节的设定,使“派吃掉自己母亲”的行为符合现实社会的逻辑,并通过逻辑性使虚幻的情节呈现真实的人物情感,使得影片得以同时塑造中西文化。

三、环环相扣的隱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全篇都采用了隐喻的叙事手法,三段故事采取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展现故事主旨。导演在影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对应的手法,对人物或动物赋予个性,并通过设置隐喻的方式更加立体地塑造了中西方文化。

影片中第一个故事并没有安排在救生艇上出现任何动物,但却为厨子、水手、母亲、自己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动物,并在第二段故事中分别一一对应,厨子对应了鬣狗,水手对应了斑马,母亲对应了母猩猩。第二段故事中除了派自己,其余出场的角色均为动物,而舍弃了第一段故事中的人物,导演用这种隐喻表现的方式,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含蓄思想,又避免了直接运用人物角色来表现故事的重复;且第二段故事已经涉及人与人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相互残杀,避免了对观众形成血腥的视觉冲击,而隐喻的表现手法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并为第三段故事发展故意留下了“破绽”,一是漂浮的香蕉,二是厨子吃掉了妈妈。厨子是在第二段故事中已被水手吃掉的,在第三段故事中出现显然不寻常,这种破绽情节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激起观众的猜测,将线索引向“派”的身上,从而引导观众猜到是“派吃掉了母亲”。这种隐喻的设置,正是使中西方文化塑造更加立体鲜活。

在这部通过虚幻画境来展现真实人性的电影作品中,无论从创作团队还是影片中人物关系的再现,都体现了浓郁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虽然中西文化在理念、逻辑、艺术等方面都各具特色,甚至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呈现相反的逻辑、相互排斥的理念等问题,但在这部电影中却得到了良好的融合,中西文化的塑造既相互融合又保留了各自特色,带给观众一次艺术文化的熏陶之旅。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塑造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刚柔并济
文化认同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研究
破次元
融椅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中西文化大对比之“交际语言”的差异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