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的整合
2017-05-16孔维
孔维
新課程改革以来,随着教学理念的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教育部于2001年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下面,笔者以《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为例,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的整合。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首先,从课程标准来看。这一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从该标准中可知,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是这一课的重点内容,特别是第二个子目“日不落帝国”讲述英国建立世界最强大殖民帝国的关键步骤是学生需要着重掌握的知识。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其次,从认知经验来看。根据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人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可以分为三大类的十个层次,具体如右图所示。
这个理论主张教学应当从具体经验着手,然后逐步上升到抽象。由于学科特点,我们不能通过动手实验达到教学目的,但我们却可以从做的经验通往抽象经验的路上,即居于中间的观察经验,包括视频、图片等,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经验之塔”的理论说明,位于宝塔中间的视听媒体比语言符号更能为学生接受,而这些观察经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这种授课方式,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最后,从教育理念上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意义的活动过程,是学习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来信息的过程。”可见,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和学习资料,依据已有经验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适时给予他们自己组合、批判和澄清的机会,使其完成自身对知识的建构。在这里,教师需要将新旧内容联系起来,以指导、辅助学生为主,用信息技术充当脚手架作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环境。
二、案例设计的过程
本课在导入时引用大国崛起的历程:分别是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17世纪初期的荷兰,以及18、19世纪的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由于最早开辟新航路,所以率先崛起;荷兰则凭借强大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优势,赢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英国在相继战胜劲敌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后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在第一个子目“海上马车夫”介绍完荷兰建立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后,着重借助信息技术讲述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的过程。
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查找有关这一课的史实资料,并及时反馈,了解学情。通过这种让学生参与备课的方式,不仅可以知道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可以掌握其兴趣和盲点,从而更好地做到针对性教学。课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部分颇感兴趣,但对每一场战争的结果和意义缺乏区分,对英国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也没有一个理性的概括。故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注意攻破难点。
基于以上,我制作幻灯片课件,利用电子白板、互联网、投影仪、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学生电脑互动是这一课的技术亮点。
首先,讲述英国殖民争霸的条件。在电子白板中插入英国地图,用特定的书写笔将英国用红线圈出,然后请学生分析它的地理优势。稍许思考后,教师总结得出: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不列颠岛上,既可以发展工商外贸和殖民活动,又能有效防止欧洲大陆纷争,免遭入侵,在欧洲可谓得天独厚。介绍完其地理优势后,用白板显示幻灯片课件的三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请他们上台使用白板中魔术笔的放大镜功能突出重要文字,分别说明英国的制度保障、经济基础和军事后盾为其进行殖民争霸的有利因素。
其次,讲述英国殖民争霸的过程。第一步,英西战争(16世纪)。英国的第一个对手是开辟新航路的西班牙,关键战役是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而确立海上霸权。由于课前做过一定了解,学生对此兴趣浓厚,故开始先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国崛起之英国篇》的有关这部分的剪辑视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战争的具体经过。
在讲述英西战争的背景时,强调贸易冲突和英国的海盗抢劫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而其海盗抢劫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鼓励密不可分。由于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里运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通过电脑查找伊丽莎白一世的资料,然后按一定逻辑整理出来,并在课堂交流。
第二步,英荷战争(17世纪)。利用电子白板显示幻灯片中英国1561年《航海条例》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思考该条例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签订《航海条例》的目的是打击荷兰海上殖民活动,保护本国工商业。这个条例严重触犯荷兰利益,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最终,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纽约,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英国确立商业霸权。
第三步,英法战争(18世纪)。此时,欧洲陆地霸主法国成为英国殖民争霸的最后一个对手,两国在北美和印度矛盾尖锐。经过英法七年战争,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在印度确立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殖民霸主。在讲述战争结局时,可借助投影仪展示比较1750年(七年战争前)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图和1763年(七年战争后)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图,从中可知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大量土地。
最后,讲述英国殖民争霸的结果。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动手写出英国在战胜上面三个国家后,对自身和世界的影响。然后,教师用像素较高的手机拍摄学生答案,在电脑上显示。师生共同探究后,教师归纳得出英国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结论,并进一步挖掘这不仅使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还把其他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这部分内容上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理论提升:探究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原因,并从英国的崛起中总结国家发展的启示。在回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不必拘泥于特定答案,而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本课最后,选择相关高考题显示在学生的电脑中作为课堂练习。在这个环节里,可以为学生配备投票器回答电脑上的试题,并在白板中将统计结果显示出来,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上完整节课后,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存储功能,把课堂内容完整地保存下来,填充到资源库中。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回放资料,还能成为教师进行课堂反思的重要参考。
三、预期和实际效果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本课的案例设计秉承新课标要求,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结合其他多媒体工具,力求做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而高效。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的满意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授课思路较清晰,几个板块循序渐进,各有侧重,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框架。
第二,通过大量的原始材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不仅符合现在高考通过材料设题的要求,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三,利用电子白板的圈画批注、互联网、投影仪、投票器等多种现代技术,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清晰的把握,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第四,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等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本课容量较大,教学过程中某些地方停留过长,造成后面时间略微紧张。
第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校还未完全普及,教师和学生对它的了解有限,故课堂上偶尔出现学生不知如何操作,技术层面不够纯熟。
第三,学生自制能力需要提高。由于部分教学内容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少数学生利用上网之机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第四,分组讨论的时候,秩序有些混乱,课堂活动的效率不高;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些局限,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得到锻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一个充满灵动与智慧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