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项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探讨

2017-05-16施晶晖

文理导航 2017年14期
关键词:工作任务

【摘 要】职业教育课程的构建和开发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关键因素。我国中高职教师和相关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课程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技术知识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必须与“工作场所”密切关联,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研究“能力递进”的接续性和实用性,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项目,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工作任务;学习项目

一、职业教育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

1.技术知识形成的规律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社会活动,许多哲学家都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马克思是第一个把教育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人,“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即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关于技术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要求拥有的是“实践智慧”,是以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为标志,因此,它是与技术、技能、工程、生产和市场交织的教育。技术知识是关乎“怎样行动”的知识体系,追求的是“有效”和“功利”, 技术史学家莱顿认为,作为科学的镜像兄弟,技术是一个“自主的、平等的组织”,它与科学的关系是“共生的、平等的和互动性的”。技术与技术知识有其自己形成的规律,传授学科理论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的课程构建方法和教学模式无法完成这种认知方式和生成模式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课程构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2.工作场所学习理论

澳大利亚学者比利特在1993年提出了工作场所学习理论,主要以工作任务结构和在工作中所能接受到的指导为依据,认为为学习者提供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机会的工作场所可以被简化为学习场所,而且是学习者由新手到老手,由局部参与到整体参与,由承担小责任、简单性工作转向高责任、复杂工作的转变;同时学习者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受其参与的工作任务类型、接受到的指导程度、工作实践状态以及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基础影响,这些都与工作场所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参与式路径毋庸置疑,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使命的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工作场所、工作岗位与教学的有序性结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

二、职业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

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适应状况,因此,课程构建过程中实现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成长,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经验和职业适应;更要强调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否则会导致课程开发与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1.接续性原则

接续表示和前面连续的意思。“接”为连接的意思,是表示二者之间关系,“续”是发展与方向,包括纵向提升发展和横向转换发展。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要体现社会需求,也要体现个人需求,社会的需求的满足体现在体系、制度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而人的需求的满足则体现为能够在体系内进行尽可能自由的选择,教育还应培养学生能够进行选择的能力,这种选择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转换。如此,无疑“职业教育的接续培养”更能充分表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层次人才培养院校的定位、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以及更符合人的发展的需求。只有解决专业与课程问题和评价问题,职业教育接续培养才能落到实处。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必须考虑未来职业中工作任务的接续。

2.实用性原则

为了实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在职业院校,除了对公共课没有刻意提出职业性之外,所有的专业课都由实践理论和技术技能操作两大部分构成,因此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同时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或者相似的职业情境中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践性为基本原则必须是职业教育课程观正确的理念。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构建与开发中,知识和行动的关系是完成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有机组成,行动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来主动建构自己的职业能力。

3.面向学生原则

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育人,通过学习获得生存的能力,但并不能仅仅理解为只要掌握一些使用工具的技能就可以了,传统的“供给导向”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模式,在创新和创业趋于大众化的时代,与科学相比,技术的更新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更为显著,技术的发展不再匍匐在科学的脚下,而以技术哲学为理论基础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必然要把人与技术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融入到课程中去。工作任务和学习项目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课程构建和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另外,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必然要考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做到因材施教。

三、从工作任务到学习项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1.在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学习任务

通过对于专业对应的目标岗位群进行典型岗位工作分析,确定核心工作任务要解,以确定该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对技术技能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归类,从而确定该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对工作任务的确定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工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和评价,能呈现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组织由相关的专家(包括一线技术专家和专家型工人)为成员的工作分析座谈会,根据所得出的典型工作任务所具有的共性进行分类,形成职业行动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的集合,在提炼核心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职业行动领域。

2.在分析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转化学习项目

具体来说学习任务是在对行动领域中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确定的。对职业能力分析的过程中,实现对达到职业能力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和建构,再按照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的相关性划分学习领域,并描述出来,最后,对学习领域进行详细描述转化为学习任务,最终形成项目课程。学生日后将在工作岗位中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是学生在现今的学习领域中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因为行动领域中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领域中的学习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3.在研究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改革

随着技术的升级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以提供智能型服务为特征的第四产业的出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外延扩大了,更多的职业活动要求心智技能的训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力、职业胜任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以面临职业发展和技术技能发展的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培養的目标由技能型人才向技术技能型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必然向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考虑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接续性。做到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将实训教学覆盖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要能够实现不通层次的学生未来“能力递进”的职业发展过程。学校要主动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请企业行业定期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完善质量监控和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双元制教学、学业累计和学分认可制度,都可以从背景、学历都不一样的学生的自身学习需求出发来选择相关的课程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及自身发展需求分阶段积累学分和完成学业。

另外,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决定了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在职业教育中,有效教学取决于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的有效结合,这种结合依靠的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开发。我们需要针对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尽可能充沛、渗透和融合着真实工作情境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职业体验。

【参考文献】

[1]施晶晖.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刘嘉俊,胡巧真.工作场所学习课程开发的理论解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7):41-45

[3]施晶晖.关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38-39

[4]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56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

[6]吴阿莉.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J].物流工程管理,2009(8):20-23

猜你喜欢

工作任务
瑞典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及其教育启示
数字视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种类型整合研究
《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
浅论如何在“走转改”中锻炼和提高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原理与维修”课程开发探索
高校生理学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课程内容优化改革
构建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的原则与途径
公路养护施工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