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暗示法则

2017-05-16刘莹丁晓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思想政治教育情绪

刘莹 丁晓光

摘 要 有一种说法:“心理暗示能使人把面粉当成了药剂,治好了你的病,也能使人把药水当毒药,喝送了命。”这句话形象地阐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前者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后者为消极的心理暗示。简单理解,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情况下,通过议论,行动,表情,服饰或环境气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的观点,意见,或按照暗示的方向行动,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能挖掘出你成功的潜能,还可建立起受教育者对象骄人的自信力。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暗示 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暗示:暗示和暗示效应的定义

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他们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然而暗示效应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接受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它就能对我们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使我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潜能就会得到开发,价值就能不同程度的得到实现;如果我们常常受消极的负面的心理暗示的困扰,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会怠惰,并且不自觉的自我贬损,而内心的不甘心又会使人在心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自卑感,这种冲突很容易造成情绪失调,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恰到好处的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许多,比如有些绝症患者,被医生判了死刑,却能愉快的活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

2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2.1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是从根本上彻底了解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哲学就是要客观真实地揭示教育的本质,正确地表述教育本质的内在构成、存在形态等内涵。

在哲学上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前一定义是仅就本质的内在性而作出的表述,这种表述把本质的其它性质抛弃掉了;后一定义是就本质的结构而言的表述,但“要素”的不当之处已在前面提及,故舍去不用。于是,我们可以对本质作出这样的定义:本质是构事物的本质因素的联系。

依据本质的定义,可以对教育的本质概念定义作出表述:教育本质是教育本质因素的联系。

2.2教育本质的求证

根椐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不难知道欲研究教育的本质必须找出教育的本质因素,然后再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按照这一逻辑思路,由于教育本质因素的确定已在前面完成,这里只要对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可。

2.2.1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要求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要成为现实,要达成,就必须有具体的实施动作和行为,也一定要有活动行为的承担者。在客观上,教育活动行为的承担者必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是教育要求所决定的。仅有教育者不能实现教育要求,仅有受教育者也不能实现教育要求,这是一种客观规定,不可更改。既然在客观上已规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实现教育要求的活动承担者,那么,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目标对行为的制约关系已是充分证明了的结论,不需多论。可见,教育要求制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2.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不论从概念上,还是客观上来说,教育者作为施教行为者,一定要有受教行为者存在才有行为对象,才能传授施教,没有对象,施教是一种徒劳,毫无意义,只能放弃,这样教育者也就不成为教育者。可见,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教育者的存在,这是一种客观规定。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行为者,一定要有施教行为者存在,才有行为对象,才能实施受教行为,沒有教育者的存在,受教行为不可能产生,也就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可见,没有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

2.2.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论证不难理解,既然在客观上规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共同存在、相互结合,才能彼此肯定,发生行为,产生作用,这也就是相互联系,可见,相互联系就是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是非如此不可的联系。进而推之,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地维持下去,那么,施教行为与受教行为也就一定会形成连续的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教育活动,也决不可能是别的什么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活动。不难证明,教育活动的发展也是这种相互联系而产生而引发的发展变化。

归纳教育三个本质要素的联系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教育要求的制约下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活动就是教育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3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1接纳自己的情绪

成功学专家卡耐基说,能接受最糟糕的情况就能在心理上让你发挥新的能力。人生低潮时你可以转念一想我都到了这地步了,还能坏到哪儿去,就此也许人生就开始峰回路转了。很难期望我们的生活里所做的和所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或都是我们心甘情愿的,所以主动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快、惬意的事,就会变得格外重要。

3.2练习“肯定式”的心理暗示

“肯定式”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有充满信心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榜样教育”有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有效的使用“榜样教育”,对学生潜在的优势给予优评与公众赞扬,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而有效积极的暗示作用。可以增加受教育者学习的信心。

3.3采用“自言自语”或“找人倾诉法”

鼓励学生在应对烦恼时“自言自语”或“找人倾诉”,生活中,当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个问题时,或被某种激动情绪困扰时,会不知不觉忘记自我,口中有意识说出内心所想。松了一口气,心情也随之好了起来,自信心犹如打气的气球般鼓胀了起来。有些情况下,自言自语不能解决学生的苦闷或失意时,便需要鼓励学生向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倾诉,许多心理医生对就诊的病人进行催眠,然后让病人一股脑说出心中的苦闷或不幸的经历。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学生的问题无异于解决了一半,另一半,心理辅导老师对症下药。能有效的进行危机干预,预防各种极端事例的发生。因此,平时多对学生进行“心理医生”观念的普及。在事件来临时,才会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无意识找到倾诉对象,达到放松心情的效果。

现代人心理压力均极大,保持积极心态的良好效果:为你带来成功环境和成功意识。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独立的经济,出于爱心而且能表达自我的工作,内心的平静。没有恐惧的自信心,长久的友谊,长寿且各方面能取得平衡的生活。免于自我设限,增长智慧。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思想政治教育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