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试题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2017-05-16徐青
徐青
【摘 要】提高学生成绩,教会学生进行有效数学阅读非常关键。具体实施方法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惧怕阅读,读时抓住题中关键字词,能数形结合事半功倍,会根据已知条件联想,培养数学直觉感,能边阅读边设置疑问,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中进行类比,可以举一反三。
【关键词】不惧怕阅读;精读;读懂数学语言;培养数学直觉感;边读边设疑
每次考试结束,总听见有学生懊恼的大声喊叫“我又把题目条件看漏了!”“我以为是选正确的”等等声音。的确,如今考试失分除了能力问题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审题不清,审题不清导致做错或是不会做从而失分。而审题不清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学生不会进行数学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通过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将一个学生变聪明。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不好,就是潜在的差生。可实际情况是现在的学生对于数学的阅读几乎忽略,认为我理解就行了,我会做的呀,可往往会做但不能拿满分,甚至于考试失分很大,原因都是没有仔细读题。因此,让学生改变观念,重视数学阅读刻不容缓。
一、克服心理障碍,不惧怕阅读
学生在解题时看到文字较多的题就会排斥、想要放弃这类题目,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建立信心。
2011年,我的学生正好参加中考,学生跑出考场就和我说,把28题放弃了,直接做了最后一题。他说“题目太长了,在考场上没心思看”。我当时虽然没看到题目,但是直觉这题只要理清题意,肯定比最后一题易拿分数。果然,试卷出来后,发现这个题主要考查了图形旋转的相关知识以及弧长、扇形面积公式计算公式,分别得出旋转3,4,5次旋转的路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于放弃此题的那个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他只要审题就很容易拿满分,感觉放弃非常可惜。此后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尝试文字多的题目,让他们在内心接受这类题,体验解出这类题的成功经验。同时在13届学生的教学中也拿出这题让学生来解,开始看着题目长学生心理上有惧怕心理,但是真的去读题解题时,发现这类题目只要审清题意就能解出答案,从而成功感受到原来这么长的阅读题其实是“纸老虎”,在今后遇上这类题也就不会题目有太长从而放弃的心理了。
二、找准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培养学生精读
数学语言非常简练,同时又很严密,它能准确而抽象的概括出相关信息。我们在阅读数学题时,必须要细致的去读懂、分析、理解文字及图表所给出的信息,看到给出什么条件能立马反应出其实它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可很可惜的是我们学生总是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跳跃性的阅读或不够重视细节,这些阅读习惯对数学阅读会带来很大的弊端。因此,为了克服这种数学阅读的不良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容易犯错的条件,并把它用笔做好记号。
例如,题目末尾有些写在括号里的补充要求“保留整数等”这些,学生往往会忽略,要培养重视补充条件的习惯。
又如填空题中■的算术平方根是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读取的要素是16,而非■,因此他们会填写4而非2,导致错误。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在具体操练时我要求学生在看到时,就在它的上面写出等于4,然后再去阅读后面的有关要求,以求解题的正确性。
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初始,只能要求学生一字一句的读,多读几遍,发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要用笔做好记号,不能凭印象解题、不能在阅读时一目十行而错过关键字词,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精读。
三、会将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能读懂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除了叙述语言之外,还有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它们的表达准确、严密、简明。也因此,它的表现比较抽象,不宜理解。学生怕它也是这个原因。在解题时假如能顺利的将叙述语言转化为图表语言将会使解题思想方法更明朗。
例如,在学习命题证明时,学生关键不会根据命题画图。如命题证明: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命题证明的步骤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写出证明过程。学生往往被卡在第一步,图不会画,不会画图的原因是对于叙述性语言解读不恰当、或是找不出命题中的条件部分。只要能找出是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间的位置关系,本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我们在教授时,不仅要教会学生把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还要教会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思维不能定势,克服思维的局限性,一题有多解。
四、会根据已知条件联想,培养数学直觉感
解题的联想,就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找出与题目相近或是相似的原理、方法、结论等。插上联想的翅膀数学学习才会充满活力,学生几何学习的初始階段,尤其要注重培养结合阅读去联想。
例如: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BC=4cm,把△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DEF.问:
(1)图中与∠A相等的角有多少个?
(2)图中的平行线共有多少对?请分别写出来。
(3)BE:BC:BF的值是多少?
本题考点是平移的性质,题目中看到关键词“平移”就联想和平移有关的性质。问题(1)中找与∠A相等的角只要找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角及平移后平行的对应边就可以得到;
问题(2)中找平行线就联想根据平移前后的两对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行可以得到;
问题(3)中BE:BC:BF的值,自然联想能否把这三条线段分别求出,而要求出这三条线段可根据已知条件中的BC=4cm和平移距离为2cm来求,那关键就是找出平移距离2cm指的是哪条线段,找到它本题也就可以解出来了。通过再次阅读可以发现“把△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DEF”即线段BE=CF=2cm,从而求出比值。
根据已知条件不断联想挖掘能得出的结论,我们需要的肯定在这些结论中,久而久之,解题困难就大大降低了。
五、边阅读边设置疑问,提高阅读质量
解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质疑过程,质疑能推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图,AD是△ABC的中线,DE=2AE,若△ABC的面积是18cm2,求△ABE的面积。
设疑:已知“AD是△ABC的中线”能知道什么?
2BD=2CD=CB,还能知道什么?注意阅读题目,看本题要求什么?要求面积,那么中线还能知道的结论是将三角形面积等分。到这里关键结论已经得出,学生通过质疑"DE=2AE"是要告诉我们什么,类似于中线就不难想出面积三等分。从而求出△ABE的面积。
通过在阅读题目时不断质疑,逐步将已知条件引导求出结论。不仅能让学生阅读更仔细,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也会越来越深刻周密了。不断培养,阅读时,多质疑、多思考,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六、在阅讀中进行类比,可以举一反三
做百题不如做会一类题,我们要授之以渔。数学题目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举一反三,找出一类题目的共同之处。
例如:如图,A、B表示两个村庄,要在A、B一侧的河岸边建造一个码头,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码头应建在什么位置?
学生读题时,引导学生质疑:A、B两个村庄可以看成两点,河岸看成直线,那就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哪个数学问题,学生易找出是的垂直平分线与河岸的交点即是。这时我会问:那如果把题目中的“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相等”改为“使它到两个仓库的距离和最短”呢?学生此时会联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只要画出点A关于河岸的对称点C,连接BC与河岸的交点既是;那“距离差最大呢?”触类旁通,通过质疑将此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原理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我们解决更新的问题。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多数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多数知识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想要学生不再出现一些无谓的失误,考试成绩能和自身能力水平挂钩,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在重视语文阅读的今天,数学阅读同样刻不容缓。为使数学学习不再感到难,学会数学阅读是捷径。让我们共同重视数学阅读。
(注释:题目例子是苏州中考试卷或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