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重朴实 沉稳内敛

2017-05-16刘继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5期
关键词:釉瓷口径

“寿州瓷黄”是陆羽在《茶经》中对寿州窑瓷器最显著特点的记载,这使得许多人对寿州窑釉色的认知至今仍停留在仅烧造黄釉瓷的狭窄层面上。事实上,作为注重釉色的寿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创造性地成功烧制黄釉瓷同时,其黑釉瓷、褐釉瓷、酱红釉瓷的烧制一样非常成功,且特点显著。

寿州窑的黑釉瓷与黄釉瓷一样同属青瓷系列,其主要着色剂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中生成黑色釉。唐代时期能烧制纯正黑釉的窑口比较少见,而寿州窑在唐代初期就已有少量的黑釉瓷出现,但品种数量很少。通过对寿州窑早期黑釉瓷釉色的觀察和对比,发现此时的黑釉发色不够稳定,说明窑工在黑釉的烧制技术上尚在初期的探索阶段。中唐以后,随着工匠们熟练掌握技术,黑釉的发色已非常纯正,或漆黑光亮,或凝重如脂,逐渐形成了寿州窑黑釉朴实大方、沉稳内敛的特点,给人以端正、秀气、大方的新奇感受。

2005年以来,淮南市博物馆的全体同仁为使“寿州窑”基本陈列能向观众全面展示寿州窑的面貌和风格,经过十余年的共同努力,从全国的多省市、地区精选征集寿州窑瓷器近300件。笔者从中选取部分黑釉瓷精品以及本馆中收藏的部分黑釉瓷精品介绍给大家,以期共赏。

一、黑釉碗

口径16.1厘米,底径6.7厘米,高6.9厘米。2006淮南市史院乡邵庄村唐墓出土。该器敞口,弧腹收至足上,饼形实足,平底,内外施黑釉。釉层厚,色略浅,釉面反光柔和,有蜡质感。底足无釉,胎色乳白,因烧造温度高,胎釉结合良好(见图1)。此碗造型与现今使用的碗并无多少差异,只是底足略显厚实。虽线条简单,但中规中矩的尺寸比例,时至今日仍让人感到端庄、大方。

二、黑釉大碗

口径21.6厘米,底径8.4厘米,高6.9厘米。2011年6月于淮南征集。该器大敞口,口沿外撇,弧腹,腹下急收。饼形实足,薄而宽大。内外施黑釉,釉层薄。因埋于地下受侵蚀较重,色偏灰,无光泽。底足无釉,胎色洁白(见图2)。此碗体量较大,且胎体较薄,但在烧制后无丝毫变形,实属难得。

三、黑釉碗

口径13.7厘米,底径5.6厘米,高6.9厘米。2011年6月于淮南征集。该器敞口外撇,口沿下内收呈束颈状,弧腹至足上,饼形实足,平底,内外施黑釉。釉层肥厚,均匀而光亮。底足无釉,胎色乳白,整器胎体较厚,看上去坚实耐用(见图3)。口沿下类似束颈的造型使其整体更似瓷钵。寿州窑这种造型的瓷碗仅见于黑釉碗,黄釉碗中尚未发现。

瓷碗在唐代的各大名窑中均属大宗产品,产量巨大,品质高低不一。但统观寿州窑的黑釉碗,无论制坯、施釉,整体品质均好于黄釉碗。

四.黑釉瓷注

口径8.7厘米,底径8.5厘米,高20.4厘米。1986年2月于淮南征集。该器侈口外撇,长直颈,圆肩,长直腹,腹下斜内收,饼形实足,平底。肩部外斜向上置一六棱短流,对称另一侧颈肩之间贴置一耳状条形鋬。内外施黑釉,釉面匀润少光泽,有蜡质感。外釉不及底,露乳白胎,质略粗(见图4)。直观上看此瓷注颈部粗壮,圆肩短促,除口、耳、肩三部分线条较柔和外,余者多平直硬朗,加上粗厚的胎体,整体显得刚硬、坚实。

五、黑釉双系注子

口径9.8厘米,底径9.3厘米,高21.5厘米。2011年6月于淮南征集。该器喇叭口,短束颈,斜溜肩。肩部前置一五棱形短流,后竖置一扁平耳状鋬,两侧对称竖置两个半圆形双股系。通体施黑釉,釉层厚而均匀,釉面温润有凝脂感。足底无釉胎色灰白。整体胎厚釉厚,造型沉稳(见图5)。寿州窑瓷注中垂腹造型多见于黄釉注子,黑釉垂腹注子目前仅见两件,且肩部都置有双系,无一例外。

六、黑釉瓷枕

枕面长15.1厘米,宽10厘米,高8.4厘米。2010年11月于淮南征集。该枕整体近似长方体,枕面略大于枕底,四个侧立面中每两个相对应面的尺寸大致相当,变化甚微,俗称“箱形枕”。枕面中部微内凹,四壁陡直,转角处略弧,避免了生硬之感。裸露五面皆施黑釉,釉层肥厚,发色纯黑统一,有极强的油脂感,无高光点。底无釉现乳白胎,胎质细腻,整体线条简洁朴实,规整大方(见图6)。

七、黑釉兽形枕

枕面长11.9厘米,宽6.5厘米,高8.3厘米。2011年7月于淮南征集。枕面呈一椭圆形板状,中间凹,两头翘。板状枕面由一卧兽的背部托起。卧兽前肢曲卧,后肢蹲坐,昂首缩颈,鼻端前伸,双目平视,塌脊隆臂。下置椭圆形底座。通体施黑釉,卧兽及底座黑釉中现酱红色斑。底无釉现灰白胎(见图7)。淮南市博物馆收藏此类兽形枕共有6件,釉色全为黑釉而无一件黄釉,釉质油亮,卧兽分别为象、牛、兔。卧兽表情均安稳宁静,使人观之便会产生静气宁神之感。

八、黑釉双系大口罐

口径19.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3.5厘米。2008年6月于合肥征集。该器圆唇,大口微敞,短竖颈,斜溜肩,长腹微弧,腹下渐收,平底饼状实足。颈肩部位对称竖置两个半圆形条状系,系形小巧。内外施黑釉,釉层均匀,色黑如墨,有蜡质感。罐外施釉近底,底足无釉,露乳白胎,胎体较薄,质地细密。胎釉结合非常好,无剥釉现象(见图8)。整体造型浑圆饱满,端庄大方,是为精品之作。

九、黑釉胆形腹盂口瓶

口径4.8厘米,底径8.6厘米,高30.4厘米。1987年6月淮南市上窑镇鱼苗场出土。盂形口,细颈微束,斜肩,悬胆式垂腹,腹下弧收,平底饼形足。内外施黑釉,釉层薄,光感弱呈亚光。外釉不及底,露乳白胎,胎厚质细。整体如一水盂平置一小喇叭口垂腹瓶之上(见图9)。此造型在寿州窑产品中多见于黄釉瓷中,黑釉者目前仅此一件。施以黑釉后的胆形腹盂口瓶更显其端庄修长。

十、黑釉单系罐

口径10厘米,底径12.2厘米,高27.4厘米。2014年5月于淮南征集。该器方唇撇口,短束颈,圆肩丰满,长鼓腹,腹下弧收,平底饼形足。肩部竖置一宽条半圆形系,内外施黑釉,釉层较厚,色如漆,有玻璃质感。外釉至腹下,底足无釉露乳白胎,胎质细,胎体厚重。此罐只在肩部一侧置一系(见图10),感觉极不对称,但新颖美观。此罐奇特的造型与本馆所藏的一件黄釉四系穿带壶一样,极具异域风格,说明唐代寿州窑极有可能进行少量外销瓷的生产。

十一、黑釉瓷塑玩具

长5.8厘米,宽2.5厘米,高6.8厘米。2008年6月沈汉清捐赠。该瓷塑为一人骑于马上。骑者端坐马背之上,昂首挺胸,右手举起置于右脸旁,左手前伸持缰。座下之马立颈昂首,鬃毛扬起,双目突出,脊背短窄,四肢粗壮,呈跨立状。整体施黑釉,转角凸起处釉薄呈酱红色,四蹄无釉,露乳白胎,胎质细腻(见图11)。寿州窑瓷塑玩具种类丰富,有狮、猴、狗、羊、马各种家畜家禽及人骑马等,均由窑工随手捏成,并未经精雕细刻。这些题材的表现大多参以自然妙有,又颇见制作者加入自家意趣。工匠们通过精湛的手艺和独运的匠心以夸张的手法去追求神态的表达,传达着一种最朴实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寿州窑瓷塑玩具基本施黄釉,黑釉瓷塑目前只此一件,十分珍贵。

寿州窑黑釉瓷的烧制时间贯穿于整个唐代。唐早期黑釉瓷烧造技术尚不成熟,黑釉的发色并不稳定。中唐以后,随着技术的逐渐提高和稳定,烧造成熟的黑色釉瓷成为寿州窑继黄色釉瓷之后的又一新特色。

笔者从周边省市各级博物馆所收藏寿州窑唐代瓷器的统计数字中发现,寿州窑唐代黑釉瓷的数量远少于黄釉瓷,品种也相对较少,目前只见于碗、注子、枕、罐、壶、文具、瓷塑等几类。其中以注子、枕两大类数量最多,其次是罐,黄釉瓷中最多见的碗、盏类,黑釉瓷中相对较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寿州窑生产的兽形枕均为黑釉。统观寿州窑黑釉瓷大都胎质细腻、胎色白净、制作工整、修胎讲究、胎釉结合较好、发色稳定、少有开片,几乎无剥釉现象,装饰简单,只有极少数有贴花装饰。这说明寿州窑黑釉瓷大多采用匣钵装烧,只有这样烧成的黑釉瓷才能有较高的整体品质。就是今天我们将寿州窑相同器形的黄、黑釉两色瓷器放在一起,也不难看出黑釉瓷不论胎质还是釉色,整体品质均高于黄釉瓷。只是由于这样的烧制成本比黄釉瓷高,再加上当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接受黄釉瓷的普遍观念,使主要面向广大普通百姓阶层的寿州窑所生产的黑釉瓷产品远不如黄釉瓷产量多。

黑釉让人感觉凝重,黑色使人觉得朴实,唐代寿州窑工匠创造性地将黑釉施于瓷器之上,让人们通过凝重感受到沉稳,由朴实体会到端庄。■

刘继武 淮南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釉瓷口径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耀州窑天青粙瓷
(Q235+304)中小口径不锈钢复合管焊接工法
浙江衢州黑釉瓷赏析
两件唐寿州窑黑釉瓷器赏析
鲁格公司新型6.5mm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
一种结晶釉瓷砖及其生产方法
千古流韵酱釉瓷
冲锋枪流行大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