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评价标准研究
2017-05-16李爱萍胡涛
李爱萍 胡涛
摘 要: 实习实训中心是高职院校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场所和途径,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职业化的文化氛围、先进的仪器设备配置、产教融合的运作模式等是评价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的重要标准,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引导各专业实习实训中心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探索建立起真正具有示范性的实习实训中心,进而以评价为导向,不断完善实习实训中心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中心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20-04
2004-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袂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连续7年投入30余亿专项资金,針对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合理布局建设了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了职业教育的产学结合。2006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截至2016年初,最后一批骨干高职院校完成验收,实施周期长达十年的示范计划完成。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使得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限于建设方案和目标的要求,实训基地建设基本上是硬件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示范计划也没能达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的状态,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能力仍有待于提高。建设的实训基地或实习实训中心仅满足于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没能很好地体现和利用,又由于没有深度合作,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因此,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评价标准体系,引导高职院校充分整合利用行业企业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实习实训中心,并有效投入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教发展新阶段对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新要求
新世纪来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的实施等,都表明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到来。发展是硬道理,而职业教育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即以“产教融合”这一指挥棒为引导,通过“校企合作”途径,采取“工学结合”方式,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内容之一,在新的职教发展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产教融合这一指挥棒,从建设到运行严格按照最新职教精神要求,真正发挥实习实训中心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1. 先进的装备
示范骨干院校建设期间,各个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设备方面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习装备水平,改善了实习环境,但由于示范骨干校建设本身的目标指向性不同,导致设备投入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盲目性,尤其是在对接先进的行业职业标准、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方面存在着一些差距,甚至是在结合学院自身教学实际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盲目性。而在职教发展的新阶段,“产教融合”的指挥棒要求教学与生产“融合”,融合意味着教育链与产业链的高度契合,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行业企业的标准要进入教学课堂,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推动产业发展。由于高职教育培养周期本身导致的人才红利具有滞后性,如果培养过程中再没有最先进的、对接最新行业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仪器设备装置,先进的职业标准就进不了教学,那么所培养学生能够直接胜任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就成了一句空话,培养过程不能实现“教”与“产”的融合,那么职业教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先进的实训装备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条件。
2. 职业的氛围
普通意义上的职业氛围是指围绕专业所对应的特定职业这一根源而营造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这种气氛包括周围的环境、文化、情调等。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上,关于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一般也包含了制度文化氛围建设的内容,但是笔者认为单纯的制度和文化氛围都是用于渲染和营造职业环境的外在表象,是用于管理学生、引导学生的基本载体,而非职业本身所固有的规则、精神和情怀。新的职教发展阶段,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能够真正融合于产业,学生务必高度认同相应的职业规则、有热爱职业的情怀,有刻苦钻研并为之奉献一生的职业精神,这是除了硬件设备设施、环境氛围之外的主观意愿的修炼与职业精神的养成过程,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更加缺乏的内在的软实力。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职业固有的规则、技能,对职业有一份诚挚的热爱,才能倾其一生去钻研,才能有更多的“工匠”默默耕耘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
3. 精细的管理
管理包括对实习实训中心本身的管理、对实习实训项目或课程的管理以及对学生或者学员的管理。现阶段高职院校实习实训中心的管理模式大多都是粗放式的,基本是由学校方独自进行,中心承担的任务也大多是本单位所开设的实习项目或课程,没有企业方参与到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过程中,课程对接职业标准情况、学生(或准职业人)对职业或岗位规则技能的掌握情况都无法对接到真实的企业、职业和岗位,而且实习实训中心本身的运行管理模式都只是学校单方面实施,没有校企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与运行管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产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对产教融合的更高要求,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校企联动的管理模式等精细化的管理必须在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与运行中得以体现。
二、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评价标准分析
基于上述产教融合对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新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建设是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之一,是在常规的建设、运行、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遴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实习实训中心,从而引导其他实习实训中心,甚至是整个实训基地,合理规划、准确定位、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因此,标准的制订上既要兼顾普通实习实训中心功能和效果,又要突出其“示范性”;既要考量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又要兼顾社会功能实现;既要结合教学实际,也要对接生产实际等。具体评价标准从以下几大方面设计。
1. 实习实训中心条件建设
条件建设包括设备设施、师资、场地、环境、工位数等相关硬件基础设施。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常規的设备设施、场地、环境、工位数等要满足基本的学校实习实训和社会培训需求,同时还要配备对接国际先进职业标准的设备设施。工位数决定一个实训中心一次性接纳实习人员的数量,先进的设备加上合适的设备台套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实训中心要承接相关企业培训,除了设备齐备,还必须有熟练掌握本行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师或专家,这是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能够围绕实习实训项目开展提供相应的实践场所、活动场所、体育场馆、食宿场所等保障要素。同时,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等也能为实习实训的开展创造更优越的基础条件。
2. 职业文化氛围建设
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建设务必高度重视职业文化氛围建设,如果说条件建设是指硬件的话,那么职业文化氛围建设就是除了硬件之外的软环境建设,是要将职业本身的规则、精神等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方式深入到受训人员心中。职业技能要点和规则的核心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中心的环境中,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要让学生愿意看愿意学。在实习实训中心的环境氛围设计布置中,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使置身于其中的人员不约而同地认可该职业,崇敬该职业精神,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地将该职业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而根植于心。
3. 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也不例外,改革是永恒的话题。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门课程或是一个环节,实习实训除了要满足普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之外,更应该结合实习实训本身的特点,探索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信息技术要素应用到实习实训教学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在远程教学、在线开放课程、视频教学、模拟仿真等方面开创实习实训课程教育教学的先进模式,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落实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4. 集“教研训产”于一体的应用效果
常规实习实训中心所承载的是学校的实习实训课程,或者是课程中的某些实践环节,但对于一个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而言,先进的设备设施及优良的师资配备,除在高职院校内部发挥其人才培养功能之外,更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在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换等方面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前沿动态,联合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和技术转换,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为自身技术技能积累奠定基础。尤其是政校行企多方共建的实习实训中心,应将“教学实训、科学研究、企业培训、生产加工”并重,并在运行过程中,协调好教学、科研、培训与生产间的关系,达到最佳产出效果。
5. 承接课程(项目)或工程(工作任务)
成熟的课程(项目)以及工程(工作任务)是实习实训中心发挥其功能的载体。再优越的硬软件环境,再先进的教学模式,没有具体的项目为载体来实施,都是空谈。一般来讲,如果说实训基地所支撑的是一个专业群的话,那么实习实训中心对应于该专业群里的某一个专业。作为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所承接的课程、项目务必是该专业核心的技术技能“饭碗”课程,受训人员通过接受相关实训,能够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能够在该专业领域内独立承担相应工作任务,能够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并达到一定的技能等级水平。因此,课程本身要能够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有先进的职教理念,要将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到课程内容,并在实习实训落实“教、学、做”理实一体。
6. 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多方主体协同育人是新的职教发展阶段对技术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途径与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再只是高职院校本身的职责,也是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职责。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更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在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利用行业企业设备等硬件方面的优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捐赠等方式投入部分实训设备,或校方投入场地、企业方投入设备,双方共建共享实习实训中心;在运行方面,通过校企双方互兼互聘的方式,企业人员参与到实习实训中心常规教学运行管理,校方人员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双方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都可以通过实习实训中心得以实现,有效保证校方人才培养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7. 资源利用率
此项指标是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综合考评实习实训中心的使用效率问题。优质的课程、师资、设备、管理等,但若不能有效的利用就是极大的浪费。作为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除了要完成校内该专业学生对应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之外,相应的企业员工培训人日/年数、技术研究成果数量、成果转化数量等指标都是量化考评一个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的重要依据。中心承接其他社会服务项目,如承接区域内相应的社会培训、技能大赛、技能鉴定情况也是发挥社会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方面。除此之外,发挥示范性作用,为区域内其他中、高职院校相应的实习实训、技能大赛等活动提供帮助,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也为区域职教体系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三、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建设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以上从条件建设、功能发挥、效果保障、效率提高等方面探讨建立了示范性实习实训中心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实施中,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实习实训中心能够同时满足这些标准,往往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缺项或弱项,而这些缺项或者是弱项也往往就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过程的短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优质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乃至长远时期根本的发展理念,顺应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仅是高职院校,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目前不管是区域内同类院校之间资源共享程度,还是学校与企业之间优势资源共享程度都没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学校与学校之间,甚至是同一学校内部都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学校与企业之间更是没能达到“多元主体”的状態,学校投入成本购置一流设备、引进优秀的师资,但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仅限于完成内部学生有限的实习课程,企业耗资进行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但没能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等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2. 职教体系建设统筹不够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对于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能促进又是根本保障。目前由于地方对职教体系建设统筹不够,导致职业院校之间各自为阵,同一类型的实习实训中心(如数控加工中心)所有开设该专业的院校都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建设,而建成之后,由于规模或师资有限等问题,都没能很好的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相反,如果能够准确界定各个层面院校的发展定位,从专业设置到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都统筹布局、科学规划,既能有效避免区域内重复建设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又能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并对于进一步统筹中、高职,甚至是本科,协调优势资源,构建区域内的现代职教体系奠定基础。
3. 校企协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发挥政、校、行、企等主体功能,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工作中,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但目前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方面依然是存在着体制不顺畅、合作不深的现象,行业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信任度、认可度不高,导致参与的积极性不够,没能进入到一个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发展的良性发展阶段。如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中心的建设,很难吸引到行业企业的资金投入,在运行过程中,也很难聘请到行业企业的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到教学中,管理方面自然也就做不到企业化运作与管理,真正的企业主体责任尚未很好地落实,协调发展的局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家寰.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综合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5.
[2]陈正江.教育制度供给与高职院校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6(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