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解读

2017-05-16祝卫东,张建军,张征

甘肃农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解读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正式向社会发布。一号文件的突出亮点,就是提出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优质农产品供给问题,发展农业新业态。一号文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的服务性需求,满足对青山绿水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应该怎样推进改革?《甘肃农业》依据有关专家所做的访谈,全面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何为供给侧?

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中国经济的增长迈入了泥潭,供给侧的改革登上了舞台。此次中国经济的下滑已经不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危机。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因此,供给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数量的特定的使用价值的行为,而且还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

二、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劳动生产率低、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导致价格高,在市场中流通困难,只能是国家出钱采购,存入国库,但是市场对农产品还是有需求的,就进口国外价格低的农产品,造成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加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体系。

所以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声音:当前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即出生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那一批家庭个体农民正在退出土地劳作,而他们的子辈、孙辈这些新一代的农民正在成为农村劳动力主力军。同时,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也为农业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发布,主题聚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将农业纳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框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而中国的农业生产,也迫切需要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即“从吃饱到吃好”。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农业是一国根本,只有农业足够发达,才能释放足够富余的劳动力去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这也是国家一直强调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不同农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举个例子,老人们描述过去的艰苦生活时常讲“缺油少肉”,那么收入提高了,对油和肉的需求也就增加了,榨油需要豆类,饲料需要豆粕,然而中国的豆类生产却远远不足。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吃好”的需求,核心是提高重点农作物的单产。单产提高,总量也就提高了,成本也就摊薄了,竞争力也就增强了。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那么提高农作物单产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专注于发展农业。北京适合发展农业吗?显然不适合,那就把北京的耕地调整到黑龙江去。

2016年6月22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对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指标进行调整。以耕地保有量为例,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调减幅度最高的五个省份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重庆,而调增幅度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调减幅度最高的恰恰是四个直辖市和经济大省广东,把土地出让给最适合发展农业的省份,这是宏观层面的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当然,预计省内的土地利用主要指标也将同步调整,省会城市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将调减,农业区的耕地保有量指标调高。

中国的土地利用比较零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是以家庭个体为单位。俗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草窝”,出生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最后一批家庭个体农民,对土地有着很浓厚的感情。有的人宁愿冬天在农村土炕上硬抗寒冷,也不愿意搬进子女在城里买的暖气房,因为他们在农村老家里可以种粮种菜,养猪养鸡,心里感到踏实。但是试想一下,家庭个体耕种没有规模经济性,劳动生产率并不高,但是国家为了保护农民权益,仍以较高价格收储,既不利于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又不利于鼓励农业的市场化竞争。

不过,随着年岁渐长,这一批家庭个体农民正在退出土地劳作,而他们的子辈、孙辈这些新一代农民正在成为农村劳动力主力军。2013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所有权清晰、承包权稳定、经营权放活的原则下,土地将更快实现有序流转,零散地块得到整合,在适度规模化的基础上,良种培育、农机推广、农业生态循环、耕地轮作休耕等技术含量更高的耕作方式可以得到推广。

那么企业可以做什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对不是资本下乡圈地的号角,恰恰相反,农业生产并不是企业的主战场,企业应当更专注于生产“前”、“后”的环节,包括良种培育、农机生产、深加工、储存、物流等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的核心是农业龙头企业,当前地方政府纷纷掀起招商引资的热潮,预计下一步地方政府的引资热点将转向农业龙头企业。

而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将逐步从直接补贴农产品价格中退出,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投向应该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很多是多年前由农民义务修建的,年久失修,欠账很大,财政和金融资金应当重点支持水库、灌溉、育肥、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另一部分则是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农业企业的创新属于后发追赶型,需要政府产业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赶超。

(万钊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

三.供给侧改革改什么?

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联动,能够减轻国内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次结构调整的主体是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们是商品农产品供给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声音1: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一方面,粮食多年增产,2016年粮食虽略有减产,但仍是一个丰收年,同时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来自进口,一些地方的农民不时遭遇农产品销售难,社会上很多人又经常抱怨买不到放心、好吃的农产品。曾有调查显示,某发达地区居民需要的真正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只能满足约一半,存在着大约一半的缺口。

如何来解决上述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这需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主要是由过去解决温饱诉求导致的,一旦形成后要改变就相当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非优势区调减籽粒玉米的种植,但当地农民往往会说玉米是铁杆庄稼,不会调、不愿调。尽管这项工作难度大,但必须想办法让农业发展实现由主要满足农产品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继续部署推进调整优化种养殖业结构的基础上,特别提出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同时,要建立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大产业。

今年的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第14年锁定“三农”,这为农业农村始终保持良好形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以往每当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就会出现地方学习一号文件热情高,而一些地方在具体落实一号文件时又感觉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以会议落实一号文件或再发一个地方一号文件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情形。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和建立返乡创业园以及田园综合体等平台,有了这些平台和重要抓手,政府推动农业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就有了工作动力。

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农村工作不仅要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更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农业发展既要转型,更要升级。中央一号文件结合近年来农村发展实践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还提出了“旅游+”“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模式,指出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要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这些都有助于中央一号文件在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挥引领作用。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四、供给侧改革跟农民有什么关系?

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毕竟种子是农民种的,管理是农民管的,要是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投机取巧,生产品质一般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改革也就没法完成。

当然,也正如很多人所想的那样,供给侧改革,要想得到有效的推进,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之外,农民朋友也得转变发展观念。咱们老说农产品卖难,但是一些优质、安全、有机的农产品,依旧供不应求。所以过去通过施化肥、打农药、单纯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农民朋友还得要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提升经济效益。

声音: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打造有效的载体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是集聚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些园区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这些将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和平台。

无论是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还是通过其它形式和途径,都必须把握好一条重要原则,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主体是农民,绝不能把农民丢到一边。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让农民群众自己干、自己闯;另一方面要引导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杨尚勤 何予平 王茂林 刘 洋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五、科研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靠科技创新来引领、来支撑。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的现象相当突出。让农业科研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必须加快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一号文件提出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农业科研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要更精准地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高大上的科研要更接广袤农田的“地气”。

声音1:着力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把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粘起来,就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调整农业科研的重点和方向,必须根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拓展农业科研领域,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等科技研发。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必须打通科研与生产相连的“最后一公里”,使“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业科技成果,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农民群众用的上,给农业生产增效益。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作出部署,要求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同时鼓励地方建立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旨在从机制上,更好地引导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希望田野,把成果交给千家万户。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动力,让他们不仅能够有研发成果的成就感,也有成果转化为效益的获得感。要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可以采用先出成果、后给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让农业科研人员研有所得、推有所获。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让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对不同的农业科研主体要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切实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真正让科技成果处在法律的保护伞下,让科技人员放宽心、不伤心。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让农业科研创新有平台、有载体、有抓手。一号文件要求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依托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民。在这方面,对人的培训是核心,也是抓手,重点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一整套培训机制。要从长远着眼,逐步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特别是要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张建军 张征 李文明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声音2:让农民会用科技成果,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农民始终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农业科技必须为农民所掌握。一看都是数码和公式,很多农业科技成果农民看不懂,用不了。艰深的科研成果,如果让农民耳熟能详,会看、会学、会用,农技就发挥作用了,就会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和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一号文件指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随着“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先行者,成为应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引领者,成为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者。

完善培育体系。依托千千万万高素质农民,需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形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体系。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正发生深刻变化,调结构转方式,发力供给侧,“互联网+”,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必须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凝聚社会合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离不开各类科研院校的作用。一号文件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祝卫东 张建军 张 征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

(编辑:王骏杰)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