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过程分析提升语文压缩语段能力的案例研究*
2017-05-16郭睿南任善恂
伍 畅,杨 珊,郭睿南,任善恂
(1.云南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201;3.云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运用过程分析提升语文压缩语段能力的案例研究*
伍 畅1,杨 珊1,郭睿南2,任善恂3
(1.云南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1;2.云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201;3.云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中压缩语段能力的提高,一直以来被桎梏在应试教育的机械麻木的题海战术里面,如何摆脱这种困境,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期待。文章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模式,采用O2O的方法,依据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学习分析的理论为指导,在压缩语段的过程中设置信息观测点,以关键词分析法为主线创设出特定的应用案例,以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图和学生对关键信息项的点击为分析对象,构建基于ICT辅助下的中学生压缩语段能力的分析模型,通过对数据客观准确的比较分析,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训练,运用过程分析法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以提高压缩语段的综合能力。
ICT过程分析;压缩语段能力;案例研究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存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今,“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将这种模式有效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是很多专家学者所关注的。但信息和通信技术(以下简称ICT)辅助下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较少,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了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的层面上。本文利用“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工具,通过设计特定的学生应用案例,借助解决案例过程的观测点信息进行过程性的分析与评价,从而发现学生压缩语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来改进和提高学生的压缩语段能力,实现了ICT辅助下的语言应用能力研究,做到了案例标准化、分析精确化和评价客观化,为解决压缩语段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视角。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下发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人的成长和成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说话做事已经成了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之一,如何做到有艺术的说话已经成为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功,压缩语段能力作为国民通用语言应用能力之一,其能力的提高对提升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综合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之中的体现,目前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还停留在传统的语文学习阶段,并没有涉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研究。压缩语段能力作为语言应用的重要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筛选、提炼、压缩、概括的能力,其核心即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通过设计特定的压缩语段案例,归纳压缩语段的解题规律作为案例中的信息观测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利用分析工具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可视化,从而分析出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刻意训练,使其掌握解决压缩语段题目的规律,从而提高压缩语段的能力。在“十二五”课题中,已经完成了“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系统的搭建,本文主要借助这个平台可视化学生解决压缩语段题目的认知过程,就此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讨论。
二、过程分析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就是认知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分析和评价,支持和鼓励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从而正确地对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同时,建构主义还提倡情境性教学,让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态,从而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教学帮助来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内部知识的变化,也就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理论将学习者心理功能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认知过程的分析是对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层层分析,然后把分析的结果进行统筹把握,因此,在认知过程的分析中需要有效的分析工具和适应的技术分析支持,对于压缩语段而言,要想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就要对其思维过程进行分析评价,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测训平台”将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记录下来,并进行可视化的展现,同时需要设计出符合压缩语段规律的问题案例,在ICT的辅助下,建立相适应的分析模型,在技术分析的支持下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压缩语段能力。
三、基于过程分析的压缩语段案例的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很难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生存在的具体认知问题,因为语言的评价本身就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研究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特定案例,将压缩语段题目设计特定的语言环境,把压缩语段的策略和规律埋伏在信息观测点中,让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完后将其测试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呈现,则能清晰反映出学生解决压缩语段问题的认知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1.案例设计模型
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是一种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由于认知过程是隐含在学习者脑海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案例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将这一认知过程完整呈现,在设计信息采集点时,需要覆盖所有的有用项和部分干扰项,以便可视化的认知过程能准确分析出学生的认知问题,能进一步的进行过程性分析与评价,完成教学过程。
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和ISD教学模型的思想,设计了图1所示的案例设计模型,认知过程和评价是模型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影响着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分析与评价,关系着个性化教学的成败。
本模型分为编写案例、可视化解决案例的认知过程和分析解决案例的认知过程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模块一可以指导案例的设计完成;模块二可以可视化学生的认知过程,从而帮助指导教师分析学习者的认知弱点;模块三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以便随时调整教学步骤以适应教学节奏。
图1 案例设计模型
2.案例设计的思路
(1)以学习情境为背景
学习环境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场所,是学生主动与知识接触的平台,在实际情境下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主动去探索和接收未知的知识,从而实现同化顺应的过程。在ICT辅助下所设计的案例中,学生一开始看到的是问题描述,所谓问题描述就是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利用自己的原有经验和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话语。
压缩语段的题目比较特别,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境性、现实性的描述,所以不需要用到其他的情境来创设问题描述,它是议论性语段、记叙性语段或者说明性语段中的一种,因此,案例中的问题描述就可用题目来充当,学生通过查看问题描述就可以知道具体情境是什么样的。
(2)以压缩语段的解题规律为依据
压缩语段能力作为国民通用语言能力中的重要能力,一直以来受到大家的重视,如何正确的筛选信息关系到压缩语段的成败,因此,正确寻找关键信息是解决压缩语段问题的核心规律。通过对相关语文教辅资料的总结发现,可以从表达方式、特殊题型和结构方式三个角度来进行关键信息的压缩,而每一个角度的分析都有其对应的策略规律和做题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表1所示。
利用压缩语段解题规律来做题,是提高学生压缩语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将语文教辅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压缩语段解题规律作为信息观测点放入案例当中,可以作为分析学生压缩语段能力薄弱点的依据。
(3)以关键词的选取为数据采集的主线
寻找关键词是完成压缩语段题目的关键环节,正确寻找关键词则是提高压缩语段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案例设计中,将关键词埋藏于案例的目录树中,通过学生对信息项的选择和判断,就可知道学生对关键词的选择是否正确,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点击信息项的过程和时间,因此可以找出学生做题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刻意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4)以提高能力为目的
案例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分析找到学生的认知弱点,进行针对性的案例训练,将训练后的认知过程可视化呈现,与之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比较,则可发现学生认知过程的变化和学生压缩语段能力的变化。
表1 压缩语段规律归纳图
3.实际案例
压缩语段的案例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做题过程和刻意训练,提高学生的压缩语段能力,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特定的情景和过程,搭建一种真实的感受,让学生自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评价学生所使用的策略是否可行、是否优化、是否稳定,所以,压缩语段的案例实际上也是一张评价学生压缩语段能力的量表,里面包含了许多的信息监测点,埋伏了解决压缩语段题目所要用到的规律。
压缩语段类型题有三种语段,六种考查形式,现在以记叙类语段中的拟一句话新闻考查形式为例,设计出表2所示的案例。
变式的问题描述:北京市公安机关在追逃专项斗争中,采取“网上作战”等高科技手段和对在逃人员的分级督捕,自7月1日至8月2日,将211名在京作案后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据介绍,按照中央政法委和公安部的部署,北京市公安局自5月份开始对全市1991年以来的负案、批捕、扣押的在逃犯罪嫌疑人和从监管等场所逃脱的罪犯,进行全面的跳查,将查出的一千余名在逃人员的情况全部输入计算机上网,并与公安部联网。为加强追逃专项斗争的力度,北京市公检法机关于8月2日发出通告,限令在逃人员主动投案自首。
变式的求解描述:认真研读材料,找出材料中每句话的关键词,并将其连成一句完整的新闻,不超过30字。
四、基于过程分析的数据分析与评价
1.案例的数据分析
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将这种认知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直观的表现出来有利于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解决压缩语段题目的关键在于对关键信息的寻找,而学生做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寻找关键信息的过程,因此利用“多媒体测训平台”可视化出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策略选择过程,通过查看学生对关键信息的选择,则可知道学生所选用的策略规律,将学生所选的关键信息与题目中所规定的关键信息做比较,通过查阅每个信息项所对应的知识点或者陷阱,则能找到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基于比较分析法的理念,设计出了表3中的比较分析模型,通过完成情况与正常情况的对比、规定关键信息与所选信息的对比,可以找到学生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
如表3所示,学生在解决压缩语段的题目时,会出现五种状态的认知情况,当学生找到所有有用项排除所有干扰项,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压缩语段这类题目的策略规律;当学生完全找到有用项并且看了其他的干扰项,或者找到部分有用项排除所有干扰项,则说明学生的认知过程出现了问题,他并不能准确筛选信息,这就需要对照压缩语段规律分析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当学生没有看有用项和干扰项就完成题目,则说明学生存在猜题现象。
2.案例的数据评价
意义建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学生最终掌握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者将知识以图示的形式在脑海中长期储存,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传统的教学在判断学生的意义建构结果时,通常采用分数的方式来进行评价,然而这样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本研究在ICT辅助下,利用“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工具,记录并采集学生的认知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实时反馈评价信息。
表2 实际案例
语言的分析与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并没有做到过程性评价,也就很难发现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同时就给评价结果带来了一定的不正确性,本研究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可视化,从过程分析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评价学生能力的不是分数而是过程。
同一类型的案例所需要的策略方法是一致的,在ICT辅助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认知过程,并将其可视化呈现,通过将辅导前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辅导后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同时也就说明了学生能力的变化,将两个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则可比较出学生之间能力的强弱。
表3 过程比较分析图
表4 学生能力提高分析图
本次实验选取了11名测验者,先让测验者完成一个练习,然后通过分析每名测验者的认知过程,找到其存在的认知问题,经过辅导后,测试者重复完成同一个练习,再将此时测试者的认知过程和之前的进行对比,发现学生的压缩语段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次数据选取了4位测试者的认知过程作为分析,如表4所示。学生能力的评价是取决于辅导前后的做题过程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评价摆脱了量表式的评价,实现了以认知过程为中心的动态性评价。
五、结束语
本研究在“十二五”课题已构建好的“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当前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利用过程分析的思想,设计了一系列的压缩语段案例。本文提出的ICT辅助下的分析模型有效的分析了学生的做题过程,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作为分析和评价对象,从过程上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解决,最终达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样的过程分析与评价摆脱了传统的分析评价模式,以过程分析为主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思想,打破了语言分析难、评价难的特点,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想。
[1]巫学琴.谈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DB/OL].http: //www.doc88.com/p-993568419527.html.
[2]王立霞,淮晓永.基于语义的中文文本关键词提取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2(38).
[3]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5).
[4]姚晓红.IMMEX思维课程的创设与建构[J].现代教学,2015(7).
[5]张晓英,杨开城,赵国庆.IMMEX教学应用的初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2).
[6]沈黎.压缩语段题失分剖析及解题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2(11).
(编辑:鲁利瑞)
G434
:A
:1673-8454(2017)10-0068-05
教育部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2年度重点项目“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的案例评价与提升途径研究”(编号:ZDI1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