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左宗棠制衡曾国藩
2017-05-16徐志频
以左宗棠制衡曾国藩
徐志频
作家、评论家,
湘商文化发起人之一
朝廷眼下首次将曾、左首次并列称呼,左宗棠隐约感觉到朝廷欲以他来制衡曾国藩的用意。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态度后来有了较大的转变,转折点起于这封圣旨
1861年10月,楚军此时除遭遇疾病困扰,战斗力大幅减员,还面临一大尴尬,士兵已经欠军饷五个多月。缺钱缺人,按说,军事实力已不足为据,但曾国藩仍安排左宗棠增兵到1万,守住江西东北面。
敌我争夺中,重要的不是楚军还有多强,而是同样身陷瘟疫,楚军比太平军仍要强。一年下来,左宗棠的战绩与军事能力,朝廷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权力的天平,朝这边倾斜。
左宗棠的一举一动,朝廷怎么知道?原来,朝廷同时有个规定,品级不够的官员,可以通过总督、巡抚递折。给左宗棠递折的,是直接上级曾国藩。不难看出,曾国藩每次都照实上报,并没有瞒功,更没有抢功。
朝廷此时对曾国藩日益严加防范。严格说起来,防范早在七年前已经开始。1854年10月14日,湘勇一举攻下武昌,咸丰皇帝大喜过望,任命曾国藩巡抚湖北。但大学士、军机大臣祁俊藻提醒说:“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夫也,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皇帝幡然警醒,仅仅一个星期,即收回成命。
曾国藩也意识到,团练到底是民兵,做大对朝廷是个威胁。他着意在政治上采取补救措施。创建湘勇时,他根据左宗棠的举荐,将镶黄旗满人塔齐布由参将破格提拔为湖南提督,作为湘勇水师名义上的统帅,以弥满汉民族缝隙,即是一例。
随着以湘勇、楚军为主体的湘军战功日进,朝廷“以满制汉”基本已无可能。1861年12月20日,曾国藩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显明已是地方诸侯的规模。朝廷开始转换策略,“以汉制汉”。
眼下,“以汉制汉”策略正处于谋划阶段。1861年农历十月一日,政变成功的慈禧太后任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实现“垂帘听政”。慈禧处理具体政事并不擅长,“以汉制汉”的具体操刀者,出于奕䜣。
在这样的时局下,左宗棠在《与孝威 1861年(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五日》的家书中出现“近奉冲圣寄谕,我与涤公均平列”的句子。曾国藩的官衔是正二品,左宗棠为正三品,连越两级破格平列,无疑在对左宗棠做某种不动声色的暗示,左宗棠感觉到了。
湘军内部人事重组的关口,胡林翼不幸过世。胡林翼1861年9月30日病死于湖北巡抚任上,身后没有儿子。
盖棺论定,在曾、左、胡三人中,论领袖才能的全面,胡林翼当属第一。1857年初,曾国藩因江西战局不保,借口“丁父忧”,撒手不管。随后一年半里,胡林翼指挥湘勇,成功收复武汉,形势转好。曾国藩见湘勇缺了自己,照样可以打胜仗,不再提任何条件,迅速出山。胡氏比曾氏指挥能力要高,但他无意争权。朝廷最初提名胡氏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胡氏真心实意荐曾氏取代自己。
今天国人言必称湘军。事实上,湘军从头至尾是一个组织隶属关系松散的集合概念,包括江忠源的新宁勇、曾国藩的湘勇、左宗棠的楚军、胡林翼的湖北绿营、王珍的老湘营、鲍超的霆军,是六大军事势力的合称,曾国藩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何况,湘勇的班底,由罗泽南打下;湘军的创始人,严格说是宝庆府新宁县人江忠源。后世流传“铁打的宝庆,纸糊的长沙”,源头可追溯到这里。拉支民兵队伍也敢包打天下,这种事情也只有“宝古佬”做得出来。
朝廷眼下首次将曾、左首次并列称呼,左宗棠隐约感觉到朝廷欲以他来制衡曾国藩的用意。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态度后来有了较大的转变,转折点起于这封圣旨。
经过前面一年的磨合,左宗棠与曾国藩合作,渐入佳境,其融洽程度如何?左宗棠一句“涤帅于我情意孚洽之至”高度概括。
儿子们陆续长大,其教育问题,左宗棠日益重视。私塾先生眼看左宗棠官位高了,要求加价,每年收300两白银。左宗棠觉得没必要搞这种“特权教育”。他的意思,改善先生的伙食与福利可以,但学费不能超过200两,先生爱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