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盖碗,小清新茶具

2017-05-15

艺术品鉴 2017年4期
关键词:盖碗茶具时期

盖碗,小清新茶具

清乾隆 翡翠盖碗 (一对)

已是人间四月天,桃李迎风而笑,处处皆春意,嗜茶人蠢蠢欲动,他们日夜思慕的“明前新茶”已踏着春天芳影缓缓落入人间。指尖撷取那一点嫩绿,茶香若有若无,新茶滑入碗底,注入活水,升腾起来的便是生机盎然的香……此时,若没有一款新巧、细致、端洁、柔美的盖碗相衬,岂不是辜负了这般好茶?

恰如鲁迅先生在《喝茶》中这样写: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好茶配好器,是为此也。

缘起

盖碗,对于现代嗜茶人来讲,是很普通的茶具,价格有高有低、造型各有不同。但它与皇室权贵渊源颇深,传说中,盖碗的产生甚至带着那么一丝女儿郎的娇气和机敏。盖碗,传为唐蜀相崔宁之女所创,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茶托子》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八仙纹盖碗 (一对)

宋朝的《演繁露》里亦有类似记载:“托盏始于唐,前世无所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髹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曰托,遂行于世。”

此记载颇有些旖旎情思,娇柔的千金小姐爱喝茶却不喜茶碗烫手,灵机一动发明茶托,茶托与茶碗的组合便是盖碗雏形。

演变

唐宋时期,人们热衷于喝团茶。唐人早期爱煮茶(把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至干红磨碎,放入锅中加作料一起煮),陆羽之后,改而推崇煎茶。陆羽提倡煎茶取代煮茶,其目的是保留茶自身的风味。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煎茶法发展至宋朝,便成为点茶,进而发展出分茶法、斗茶法等等,宋人热衷斗茶、分茶,文人雅士、宫廷贵族以此为乐,甚是奢靡。

适用于点茶的黑釉建盏在宋朝大行其道,盖碗仍默默无闻,甚至都未定型。但宋朝时期,茶托便非常普遍,与茶杯一起使用,此后,人们在茶盏上又加了盖,盖、碗、托三者合一,就是今天茶人们普遍使用的盖碗。经过嗜茶人的不断改善,明清时期,盖碗广为流传。

清十八、十九世纪 白玉盖碗 (两对)

盖碗在明清时期迎来它的辉煌时期,还得感谢洪武大帝——朱元璋。曾身为劳苦大众一员的洪武皇帝认为大行于唐宋的龙凤团茶制作工艺复杂且过于奢侈靡费,便下令把团茶改散茶,“罢造龙团,惟令采芽茶以进”。自朱元璋改革后点茶法逐渐没落,泡茶法兴起。爱茶人也把对煎茶、点茶的兴趣转移到了茶壶、茶盏之上。

明朝时期,茶人改善了“炒青”法,茶叶的制法与喝法发生巨大变化,茶具以此而变。随着散茶的流行,喝茶时,除了品味茶的美好滋味,人们还会观赏茶芽叶是否完整、颜色是否鲜亮明绿。明朝出现的文士茶则更为讲究,怀才不遇的文人们,或在清静山林树下、或于简素柴房之中、或伴清溪潺潺、或听松涛阵阵,以此风雅之时,烧水煮茶,茶色宜淡不宜浓、茶味宜轻不宜重,茶具更素朴简雅且小巧精致,唯有如此才能茶、人不相负。因此,晚明之时,盖碗已经流行。

鼎盛

清朝皇室品茗之风更盛,尤其嗜茶,康熙时期盖碗在宫廷中逐渐流行开来,上行下效,慢慢的王公大臣们、大官小吏都开始用盖碗喝茶。清朝官窑也开始大量烧造各种盖碗,民窑紧跟官窑的步伐,盖碗随风行于民间。

清乾隆 矾红翼龙天鸡高足盖碗 (一对)

清道光 粉彩花卉诗文盖碗 (一对)

清朝中晚期时,盖碗“三件套”终于定型,上有盖,中置碗,下托船,因此盖碗又被称为“三才碗”,“三才”对应“天、地、人”,茶盖谓之“天”,茶船谓之“地”,中间的茶碗谓之“人”。宇宙天地之间,便纳于一副小小的盖碗之中,是为“天时地利人和”之寓意,包含了先古之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智慧。

除此文化内涵外,盖碗作为茶具,可谓万能,用盖碗喝茶投茶简单、冲水便捷、出汤快、弃茶渣易,嗜茶人“察色、嗅香、品味、观形”的要求盖碗都能满足。白瓷盖碗素雅如雪,青瓷盖碗洁净似玉,沉稳有礼、秀美端庄的盖碗本身也给人以美感,难怪会是嗜茶人的爱物了。

猜你喜欢

盖碗茶具时期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极简主义在坭兴陶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盖碗肉
云在青天茶在碗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美轮美奂的茶具
盖碗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