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评价

2017-05-15李敏敏

当代临床医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外展淋巴乙组

李敏敏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1300)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评价

李敏敏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1300)

目的 探究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50例乳腺癌患者,都为女性,都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心理指导,乙组在甲组的前提下增加手法按摩。结果 与甲组相比,乙组的上肢淋巴水肿的发展程度与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甲组、乙组两组上肢功能比较,乙组恢复效果更好(P<0.05)。结论 常规护理、心理指导联合手法按摩的护理干预手段,可以对术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程度有效改善,降低其发生率,促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乳腺癌;上肢淋巴水肿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在外国已成为女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乳腺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外科治疗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种重要方法,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中的重要环节,多级淋巴结的有效清扫,能够对患者术后复发与原发灶的转移进行有效预防[1]。但手术会对腋窝淋巴系统造成损伤,致使上肢组织内淋巴液回流异常,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引发患者出现外观异常以及反复感染等。本研究探究了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50例乳腺癌患者均来自于本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期间,都为女性,均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术后都接受辅助化疗。采用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6例患者的最小年龄30岁,最大年龄63岁,平均年龄(42.25±2.32)岁,其中有16例左乳癌,10例右乳癌。乙组24例患者的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4岁,平均年龄(42.68±2.56)岁,其中有13例左乳癌,11例右乳癌。两组基本资料的对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甲组 甲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具体操作如下: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接受手指、腕关节以及肘关节训练,每天四次,术后2天对肘部与腕部功能进行训练,腕、肘关节进行内收外展悬链,对肩关节活动进行一定限制,便于腋下伤口的快速愈合,术后1周强化伸屈关节运动,每天四次每次6~15分,使患者掌握健侧辅助患侧进行前臂的按揉操作。术后2周指导患者接受上臂上举训练,屈肘外展与旋转运动,每天三次左右。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和患者有效沟通,最大程度的为患者提供支持与帮助,还可以将成功康复患者的案例告知患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配合训练。

1.2.2 乙组 在甲组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加用手法淋巴引流按摩。主要操作如下:对正常位置的淋巴系统进行按摩,通过对掌心与手指的按摩,能够促使区域淋巴引流速度的加快,通常都是从远心端慢慢至近心端。每次16~20分,每天两次。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淋巴水肿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根据患者手术前后患侧肢体周长进行评价。

1.3 评定标准 患肢水肿:轻度水肿表现为与治疗前相比,患肢的水肿给增加不足30mm;中度水肿表现为与治疗前相比,水肿程度增加30~50mm,前臂与手背较显著;重度水肿表现为与治疗前相比,水肿增大超过50mm,对上肢造成影响,关节活动受到一定限制。

患肢功能评定:对比手术前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对患者的上举功能、外展功能与旋转功能进行评价。优表现为上举相差不足50mm,外展与旋转分别达到180°、360°;良表现为上举相差100mm,外展与旋转分别达到150°、300°;差表现为上举相差超过200mm,外展与旋转分别达到90°、27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水肿程度的对比 与甲组相比,乙组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的发展程度与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水肿程度的对比(n)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上肢功能的对比 甲组、乙组组间的对比(P<0.05),乙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最有效。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上肢功能的对比(n)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术后由于清扫腋下淋巴结、术后部分组织产生纤维化等影响,使局部淋巴引流功能明显变弱,使毛细血管的滤过功效与淋巴引流失去平衡,使液体以及蛋白质在血管外与组织间隙中出现积聚,导致患侧上肢出现水肿。因为其发生机制中具有渐进性加重的现象,恶性循环,导致患者在术后会长期伴上肢水肿的折磨,引发上肢功能出现异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2]。采用何种方式,促使上肢水肿的发生与发展有效降低,已成为医护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利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与常规护理相比,手法按摩配合常规护理、心理指导干预能够使患者上肢水肿程度与发生率有效降低,恢复上肢功能。选择手法按摩,就是为了利用加压的方式促使患肢淋巴回流。

乳腺癌术后,会经历一段时间产生上肢淋巴水肿的产生。现阶段,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使受累的肢体充分恢复,所以,预防是使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有效降低的重要手段[3]。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措施有:术后常规护理、手法按摩等。但怎么样可以使预防与治疗效果更好,还没有一致的标准,怎么更好的应用上述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总之,手法按摩结合常规护理、心理指导干预手段,可以对术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程度有效改善,降低其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痛苦,促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1] 颜巍,刘晓舟,周岩,等.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09-211.

[2]余淑君,姜晓玲,李季英,等.心理干预联合加压护理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7):1447-1449.

[3]王盈,强万敏, 唐磊,等. 乳腺癌仿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干预效果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29(16):1450-1452.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2.081

2095—9559(2017)02—3007—02

2016-04-26

猜你喜欢

外展淋巴乙组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三角形的外展双叶形”的拓展与链接:由“枯井与宝剑”的故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