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7-05-15韦晓阳韦仕荣
韦晓阳 韦仕荣
(河池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河池 547000)
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韦晓阳 韦仕荣
(河池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河池 547000)
目的 探究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作为研究组(n=31),另选取同期行静脉溶栓治疗但未发生出血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n=31)。通过SPSS19.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蛋白尿、高脂血症、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糖尿病、舒张压、收缩压、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空腹血糖、脑白质疏松,并通过Logistic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蛋白尿、高脂血症、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糖尿病、舒张压、收缩压、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空腹血糖、脑白质疏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溶栓前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糖尿病、蛋白尿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脑白质疏松和尿蛋白均为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脑白质疏松和尿蛋白,临床医师在实施治疗前应对患者是否具有上述危险因素进行详细了解,并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脑梗死;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
脑梗死是临床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类型,受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率在近些年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1]。脑梗死患者首选治疗方式是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且取得了显著治疗效果。但有研究[2]发现,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对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均造成了不利影响,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发生死亡。因此,明确静脉溶栓后引发出血转化的高危因素已成为临床研究一项重要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周其达等临床学者研究结果[3]证实,心房颤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血压及血糖水平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本研究选取我院62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探究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脑梗死相关临床诊断标准[4];年龄<80岁;静脉溶栓后经颅脑CT检查显示脑出血评分增高(≥4分),且NIHSS评分增加与脑出血之间存在时间相关性;患者或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具有活动性内出血疾病史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舒张压≥110.0mmHg(0.133kPa=1.0mmHg),或收缩压≥185.0mmHg;纳入研究前3个月内有脑出血、脑梗死或其他脑外伤者;既往有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未破裂或破裂脑动脉瘤病史患者;经MRI、CT等影像学检查显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纳入研究前2个月内行中枢神经系统手术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2月至2016年6月我院接收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作为研究组(n=31),另选取同期行静脉溶栓治疗但未发生出血转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31)。
1.3 方法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蛋白尿、高脂血症、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糖尿病、舒张压、收缩压、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空腹血糖、脑白质疏松,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脑梗死患者于时间窗内行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 经卡方检验得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蛋白尿、高脂血症、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糖尿病、舒张压、收缩压、高血压、心房颤动、吸烟、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空腹血糖、脑白质疏松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溶栓前NIHSS评分、脑白质疏松、糖尿病、蛋白尿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梗死患者于时间窗内行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n(%)
续表1
2.2 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以静脉溶栓后是否出现出血转化为因变量,以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脑白质疏松和尿蛋白作自变量实施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详表2。
表2 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类型,且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趋势[5]。静脉溶栓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首选治疗措施,出血转化是溶栓治疗后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病于溶栓结束后24h内,对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均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者可加重脑梗死病情并导致患者发生死亡[6]。因此,明确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在我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6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是否发生出血转化为依据进行分组,结果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脑白质疏松和尿蛋白均是导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有相关研究[7]证实,脑梗死并发脑白质疏松患者经颅脑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手段检查显示,白质损害为双侧与对称的大脑半球白质区存在程度各异的融合区域,且在T2加权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呈现出高信号,并推测上述损害为小血管病的一种表现类型。此外,急性卒中合并肾功能障碍与脑小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且预后效果较差。慢性肾功能不全标志(如肾小球率过滤异常增加、蛋白尿等)均是脑小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可将其作为脑血管病的诊断指标。脑小血管病变是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有统计资料[8]表明,中度及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发病率高达10.1%。同时,血管壁完整性遭到破坏也是导致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一项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患者多存在血脑屏障损坏、弥漫性血管损伤等,行溶栓治疗时,可对脑梗死后血管壁造成进一步损伤,增加细胞外基质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进而导致水肿形成及血浆成分渗出等,最终引发出血转化[9]。因此,临床应对脑白质疏松、尿蛋白等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评估,并使溶栓治疗于密切监测下进行,从而降低出血转化等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由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是导致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另一项危险因素。NIHSS评分过高与大面积脑梗死具有密切相关性,而大面积脑梗死的形成与主干血管闭塞存在紧密联系,主干血管闭塞可损伤主干大血管基膜,经静脉溶栓治疗,使主干血管恢复再通后,受损基膜中的大量血液渗出,进而形成出血转化。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王世芳等临床学者[10]指出,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的严重脑梗死患者虽经静脉溶栓治疗后难以取得良好预后效果,但仍具有积极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在救治高NIHSS评分的脑梗死患者时,应首先与其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充分沟通后再执行操作。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脑白质疏松和尿蛋白,临床医师在实施治疗前应对患者是否具有上述危险因素进行详细了解,并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1] 陈春燕,孙晓江,陆学胜.依达拉奉对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MMP-9水平及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3):3788-3789,3791.
[2]刘承春,张志宏,李小树,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24 h内选择性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观察[J].中国卒中杂志,2014,9(10):831-836.
[3]周其达,邹锡良,潘晓帆,等.血压变异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2):5603-5605.
[4]赵晓晖,朱玉萍,陆练军,等.多模式MRI指导的急性期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07):619-621.
[5]许燕平,孙亚鸣,刘春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5,41(19):2297-2300.
[6]赵振国,赵晓晖,隋海晶,等.不同时间窗脑梗死溶栓后颅内出血及对预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05):74-77,84.
[7]黄卫华,林涛,曾鑫.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研究[J].海峡药学,2015,27(05):148-149.
[8]万锦平,刘克勤,娄一萍,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不同部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01):36-42.
[9]李丽.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06):837-839.
[10]王世芳,肖卫民,吴志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02):199-202.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2.002
2095—9559(2017)02—2896—03
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