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7-05-15赵晓龙秦超李志浩文文熊健佘远举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0期

赵晓龙+秦超+李志浩+文文+熊健+佘远举

【摘要】目的比较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 且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2.0±1.4)°、术后即刻矫正度(13.1±8.6)°、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1.2±0.4)°明显优于对照组[(4.4±1.4)、(8.4±4.1)、(1.9±1.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 且观察组患者伤椎前后缘术后相对高度、术后即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相较于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复位效果更佳, 可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0.026

胸腰段脊柱骨折多为交通事故、重物砸中、高处跌落所致, 常伴有脊髓神经损伤[1]。目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传统方法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其远期疗效并不理想, 术后容易发生矫正失效、凸畸形、伤椎高度丢失等情况, 经伤椎固定在近几年得到了越来越多医师和研究人员的认可, 本文将以本院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该类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6例, 年龄25~56岁, 平均年龄(35.8±7.5)岁, 伤椎分布:T12 10例, L1 14例, L2 11例。

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23~54岁, 平均年龄(34.6±

7.2)岁, 伤椎分布:T12 11例, L1 14例, L2 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取俯卧位, 垫高骨盆和胸骨柄处, C型臂下明确骨折位置及受伤椎体, 行全身麻醉, 行后正中纵向入路, 充分暴露伤椎及其周围肌肉组织。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法进行治疗:对患者伤椎上下采用各2枚椎弓螺钉进行固定, 固定好后适当弯曲纵向连接棒, 并将其置于患者伤椎上下, 放置好后以螺帽为支点纵向撑开以恢复伤椎高度, 拧紧螺帽, 然后对后凸畸形进行矫正处理。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法进行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伤椎双侧再固定2枚长度相对较短的螺钉, 一般比之前所使用的螺钉短5~10 mm, 纵向连接棒的放置与撑开同对照组一样。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在复位后行椎板开窗术, 未复位的骨块采用复位棒推向椎体内, 于横突和椎间小关节之间放置横连接棒进行植骨。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Cobb角、其术后即刻矫正度和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 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术后即刻矫正度和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术后即刻矫正度及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 且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2.0±1.4)°、术后即刻矫正度(13.1±8.6)°、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1.2±0.4)°明显优于对照组[(4.4±1.4)、(8.4±4.1)、(1.9±1.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 且观察组患者伤椎前后缘术后相对高度、术后即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跨伤椎固定的典型特点是采用4枚椎弓根螺钉置入伤椎上下, 对两椎体进行复位固定, 其操作简单, 间接减压和复位的效果较好, 但其远期疗效不佳[2-4], 采用该种术式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悬挂效应, 上下椎体前缘之间的距离会逐渐缩短, 而椎体中间部分出现后凸, 且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抗旋转能力较差, 造成侧向稳定性变差, 骨折部位及周围椎间盘与韧带的修复不良, 另外术后应力相对集中, 远期存在矫正丢失、后凸畸形、内固定物松动、椎弓根螺钉断裂等问题[2, 5-8]。经伤椎固定是在跨伤椎固定的基础上于伤椎处再固定2枚短钉, 使骨折端直接复位, 并加强了固定节段的稳定性, 2枚短钉起到的使伤椎向前顶压的作用与两侧螺钉钳夹作用相配合, 能够更好地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及伤椎高度, 同时也减弱了悬挂效应, 使得应力分布更加合理[9-12]。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 且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2.0±1.4)°、术后即刻矫正度(13.1±8.6)°、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1.2±0.4)°明显优于对照组[(4.4±1.4)、(8.4±4.1)、(1.9±1.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经伤椎固定能更好地矯正脊柱矢状位畸形, 术后可更好地维持矫正度。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 且观察组患者伤椎前后缘术后相对高度、术后即刻矫正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术后6个月矫正丢失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经伤椎固定能更好地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

总之, 相较于跨伤椎固定, 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复位效果更佳, 可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

参考文献

[1] 曾忠友, 张建乔, 金才益, 等.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中华创伤杂志, 2012, 28(2):149-154.

[2] 雷杰锋.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对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2):207-208.

[3] 包乾录. 胸腰段脊柱骨折应用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比较. 医学信息, 2015(44):372-373.

[4] 杜凡. 分析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36):93.

[5] 张骞, 李保健, 尚博, 等.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9):811-813.

[6] 李誉.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 系统医学, 2016, 1(11):69-71.

[7] 刘晓峰, 海拉提·瓦提别克, 李文强, 等. 经后路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观察. 中国伤残医学, 2016, 24(20):23-25.

[8] 李长奎.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对比.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33):131-132.

[9] 张骞, 扈桂海, 侯学全. 经伤椎单侧固定和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 19(1):39-42.

[10] 黎昭华, 汤勇智, 杨立群, 等. 经伤椎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观察.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6):528-529.

[11] 李营川, 杜珊珊. 分析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生物技术世界, 2016(3):111.

[12] 顾叶, 薛峰, 盛晓文, 等. 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4):201.

[收稿日期:2017-02-03]

作者单位:434000 长江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

通讯作者: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