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2017-05-15程岚旷劲松张秀彬
程岚+旷劲松+张秀彬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 并测量患者坐位、卧位和立位不同时间血压变化, 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及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及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4.3%。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与糖尿病肾病[OR=1.068, 95%CI=(1.024, 1.112)]、合并高血压[OR=1.045, 95%CI=(1.017, 1.16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1.223, 95%CI=(1.103, 1.427)]、卧位收缩压[OR=1.071, 95%CI=(1.024, 1.286)]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體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 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卧位收缩压升高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通过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的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0.024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 在糖尿病、老年人以及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体位性低血压不仅导致患者出现黑朦、晕厥以及摔倒的风险, 而且显著的增加脑卒中、冠状动脉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危险[2]。本组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
2016年7月本科收治的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从而总结归纳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以2015年1月~2016年7月本科收治的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1999 年WHO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 或正在进行治疗的糖尿病确诊病例。排除标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干损伤等);具有精神病史、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长期饮酒患者;肝功能B级或C级患者, 肌酐清除率<30 ml/min的肾功能不全患者, 心功能Ⅲ级或Ⅳ级患者;长期营养障碍或者严重慢性疾病;严重心律失常;妊娠或者癌症晚期患者。
1. 2 体位性低血压诊断标准[3] 患者体位由卧位变为站立位后3 min内发生收缩压下降>20 mm Hg(1 mm Hg=0.133 kPa), 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 同时出现或者不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低灌注的症状。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等), 记录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测量患者血压变化, 检测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使用中位数表示;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资料;偏态分布资料使用非参数秩和进行检验;体位性低血压与各个变量使用多因素 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一般资料 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男143例(57.7%)、女105例(42.3%), 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1.4±11.6)岁;病程1~22年, 平均病程(6.4±5.3)年。平均BMI为(25.6±3.8)kg/m2,
其中BMI≥28 kg/m2的肥胖者58例(23.4%);平均糖化血红蛋白(9.1±2.4)%。糖尿病肾病合并者65例(26.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68例(67.7%)、高血压145例(58.5%)、脑血管病44例(17.7%)、冠心病69例(27.8%)。
2. 2 体位性低血压组与非体位性低血压组比较 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4.3%。体位性低血压患者85例(34.3%)、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163例(65.7%);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平均年龄(52.4±10.8)岁,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平均年龄(51.4±10.3)岁, 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平均病程(6.7±5.5)年,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平均病程(6.4±5.3)年,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9.4±2.3)%,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5±1.9)%,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65例(76.5%),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高血压患病率80例(49.1%),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率55例(64.7%),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为113例(69.3%),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糖尿病肾病率38例(44.7%),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为27例(16.6%),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脑血管病率12例(14.1%),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为32例(19.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冠心病率26例(30.6%),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为43例(26.4%),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卧位收缩压
(152.2±18.7)mm Hg,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为(128.2±12.5)mm Hg,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卧位舒张压(74.8±9.2)mm Hg, 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为(73.6±8.7)mm H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2型糖尿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与糖尿病肾病[OR=1.068, 95%CI=(1.024, 1.112)]、合并高血压[OR=1.045, 95%CI=(1.017, 1.16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1.223, 95%CI=(1.103, 1.427)]、卧位收缩压[OR=1.071, 95%CI=(1.024, 1.286)]呈现正相关(P<0.05)。
3 讨论
体位性低血压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中的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相關的国内外研究表明, 体位性低血压在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仅有6%, 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3.8%~30%, 而糖尿病患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高达8%~44%[4]。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常见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而具有慢性病程且无中枢神经参与的最常见原因为糖尿病[5-11]。本组临床研究中,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4.3%,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卧位收缩压在体位性低血压与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在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中上述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经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认为其原因在于高血糖导致的肾脏结节性和弥漫性改变引起肾脏调节机体血容量能力下降, 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以及神经变性引起交感神经调节各个皮肤血管、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管能力下降, 降低了外周血管的阻力, 使得在变换体位时不能有效的进行血压调节出现体位性低血压[6, 12-15]。通过本组研究, 能够有效的增强对糖尿病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认识, 从而有效的减少临床误诊的发生。
综上所述,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 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卧位收缩压升高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通过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的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缪京莉, 刘颖萍, 刘波.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中的低血压原因分析及对策.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 2013, 34(5B):
23-25.
[2] 林仲秋, 谢志泉. 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 中国临床医学, 2011, 18(1):51-54.
[3] 缪京莉, 薛俊玲, 王玉军, 等. 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的探讨.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 18(5):449-451.
[4] 卢桂阳, 姜涛, 宋秀霞, 等. 2型糖尿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1, 19(5):495-498.
[5] 彭妙官, 张琦, 邓雪峰, 等. 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因素分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0, 18(11):889-892.
[6] 姜涛, 卢桂阳, 宋秀霞, 等. 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1):55-58.
[7] 杨阳.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郑州大学, 2016.
[8] 苟晓燕, 周晓莉. 住院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初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 14(4):16-18.
[9] 史先琴. 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高血压患病率研究. 兵团医学, 2011(2):37-39.
[10] 张琦. 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几个临床问题研究. 中山大学, 2009.
[11] 席小青. 老年及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血压改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害研究. 石河子大学, 2013.
[12] 王延梅, 陈才旺, 曲德军, 等. 住院老年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师杂志, 2011(s1):27-29.
[13] 李雪, 任景怡, 陈红.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5):381-384.
[14] 路巍, 潘巍巍, 吕梅.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临床分析. 山东医药, 2002, 42(5):62.
[15] 贾秀平. 糖尿病并发体位性低血压1例. 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9):1160.
[收稿日期:2017-01-17]
作者单位: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