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雪莲》:西藏风情画的知识叙事

2017-05-15白军芳

红豆 2017年5期
关键词:雪莲卫东西藏

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与全球化知识文化的发展演进有着密切联系。

杜文娟的长篇小说《红雪莲》由西藏地方知识的展示状态,表达西藏风情画的历史变化,提供了一个审视文本创作的角度。西藏的地方知识广泛涉及政治、道德、宗教、文化,因此,也是探讨人类西藏生活的通识教育,小说展示了丰富的西藏地域谚语、神话、民间故事、居所、宗教意识、医学知识等等,使知识的言说处于故事叙事的主导地位,通过它,不仅刻画出充满异域风情的画卷,而且借此刻画人物性格,构建故事情节,甚至叙述声音中自始至终充满了知识性阐释。考察和分析《红雪莲》中知识叙事的价值,将开拓出研究西部文学艺术动向的新视野。

知识,相对于一般经验,是比较深入、精细、准确、系统的信息言说,比如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甚至一些医学知识、地理知识、草药知识等。在多元化交流中,人们越来越期待地方性知识的分享。《红雪莲》中,地方知识的讲述是属于西藏生存必备的应对方法,是在这个陌生环境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是以“病或不病”“生或不生”为判定标准的,学会了这些知识,并且应用了这些知识,才能顺利和谐地存活下去。这是《红雪莲》追求知识生成机制的普适性特征。可以说,《红雪莲》中知识叙事的丰赡和饱满,已经引发出西部小说创作中的一场变革,即小说的重点已经从情节的传奇转向对西藏生活知识的全面铺开讲授。一场认识论的革命在《红雪莲》中变化着。

这个变革的印证在《红雪莲》中,从整体上看,可以从小说文本的前后对照中展开。显然,该小说采用了楼卫东和柳巴松两个援藏人亲身经历的线索性讲述模式,实际上,是两个“外乡人”适应学习西藏地方知识文化的过程。楼卫东是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主动到西藏支教的北京青年,他毫无准备,只凭借着一腔革命热情奔赴在支教征程上。结果,他接受了一场又一场考验,丢了巴松、遗失了二胡、便血、干涸的环境、严酷的气候、无法适应的饮食、完全孤独的精神折磨,最后,到达忍受的极致,狼狈地逃离了西藏,葬送了自己的青春梦想,苟且偷生,一直到黯然离世。

楼卫东的命运与其说是他个人性格或身体原因所致,不如说是他完全不知道西藏地方知识造成的。比如,他没有醉马草的知识,误令马匹啃噬,导致马匹中毒死亡;又比如,他没有高原种树的知识,结果,虽然悉心照顾,活了四年的“班公柳”也死了。他接受了老白的建议,买了一顶帽子,一下子就感觉到紫外线威胁减少了;他慢慢接受了吃野生动物“胞衣”、吃生羊肉、吃风干肉、喝酥油茶等习惯,才熬过广袤的荒原,活着离开了西藏……

这是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生存法则适应和比拼,也是西藏地域独特历史背景下,知识青年命运的一个缩影。

接着来看柳巴松。他本身是藏族人,却被带到内地成长,一直到成年,才主动申请到西藏“援藏”。他不仅会说藏语,而且凭借医术,在藏族百姓中威信很高,他的青春梦想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

柳巴松的成功,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原因,也与他有丰富的西藏地域知识割裂不开。他知道缺氧导致的各种病症,不仅自己预防,而且还治病救人;在渡江时,拥有跨越索桥的知识,能够顺利滑过溜索;他懂得中医、西医、藏医知识,能够给病人准确的诊断;他不仅认识醉马草,而且还把它晒干配药治病;他认同藏族的宗教,尊重天葬,获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习惯西藏饮食,吃起食物津津有味;他甚至知道高原妇女“风信子”不准的医治手法,及时为南宫羽熬药诊治。这是一个完全认知了西藏地方知识的青年,适应了藏区生活,并且,渐渐改变着西藏的风貌。

如果将楼卫东和柳巴松的知识结构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西藏地方知识对于“援藏”群体的重要性,甚至,如果不讲述这些知识,就不能够理解楼卫东的失败和柳巴松的成功,不能够发现中央政府“援藏”政策下,西藏进步发展的步履。因此,知识叙事在《红雪莲》主题表达中具有重要位置。

另外,《红雪莲》除了在主题上离不开知识叙事,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通过柳巴松对西藏地区草药、花木、江河山川、地理风貌、高原疾病等知识的描写,塑造出他博学值得信赖的品格。还有一个人物的形象性格不容忽视,那就是南宫羽。她本来是一个“支教的菜鸟”,来到完全陌生的西藏,对这个地域缺乏了解。她邂逅了柳巴松、欧珠久美、秦姨等人,凭着对西藏美丽景色的热爱,渐渐适应下来,即便多次因缺氧晕厥也毫不退缩。很快,她的专业知识被发现,用专业所长建设美丽西藏。

“南宫羽不停地点头,这是久违的话题。全国各地大江大河地理分布,水能资源蕴藏情况,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各种矿藏地质结构,都与电力十指连心,唇齿相依。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核电等等,多种发电类型优劣对比,所占比例大小,未来前景如何,是所有大学电力专业的基础课程。自从走出校门,就淡忘了这些知识,此时此刻,身处喜马拉雅山脉峡谷之中,听一位藏族汉子讲中国水力资源状况,感到无比亲切和喜悦。深山水电站还有视野如此开阔的人才,而且是装机容量不大,机组设备并不先进的小型水电站。”

南宫羽所学专业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山区小电站工作。为了实现繁华都市梦,辞职去南方追寻爱人的踪迹,结果情无所依,虚度年华。于是,她主动到西藏支教,一个偶然的机会,避免了一个水电站水淹厂房的危急,她的才能被发现,受邀到青藏电力联网工程单位工作。在这里,她不仅成为重大工程建设者之一,而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重新唤起青春理想。所以,就像这一段,当她听到欧珠久美对西藏未来的描绘时,不由心潮澎湃,激情四溢。

专业电力知识成为建构南宫羽知识人格的重要支柱,也是她走出情感困境的潜在影响因素。

除了地方知识在主题、人物性格塑造上发挥作用外,叙述声音又在不断地补充完善知识机制。可以说,如果没有叙述声音的不断提示,整个文本是没有办法完成故事情节推动的。但如果叙述声音里没有知识的讲授,也就没有办法完成叙述动作的言说。

比如,从楼卫东进入小学任教开始,叙述声音就先后讲述了以下知识:在藏北上课,没有上课铃声,扎西校长在敲一对牦牛犄角;他说“上课”,才发现所有学生听不懂汉语;他发现西藏的白天阳光灿烂晚上却风雪交加;他第一次领略了“锅庄”的热烈场景,知道了藏族人把羊子前腿敬给最尊贵客人的风俗习惯;他看见柳树过了四年还很矮,叶子稀疏,而且是在专家的看护下才能生长;雄鹰,巨大无比,可以从空中滑翔而下袭击成年男人;他无法在课堂上讲授春天,因为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春天、海棠花、苹果花……

这是一段奇异的旅行,所到之处,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常识生存,西藏人在解决问题上,完全有另外一套生存法则。音乐上,用雄鹰的翅膀骨做“鹰笛”。饮食上,食牦牛血、动物的胎盘、生羊肉等。天寒地凍的湖泊中有雪灾后死亡的男女,驮羊背上的盐袋一卸就死亡,毛主席像章是圣物毛主席是菩萨,高原缺氧造成不孕不育,害怕财产分割而一妻多夫,还有帐篷、氆氇、帮典、藏刀、醉马草、高原虫疫等等,这些光怪陆离的东西,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一套全新的生存知识应对。《红雪莲》就是通过这个“新环境”的适应,呈现出西藏变化巨大的风情图景。

总之,我认为,作为杜文娟代表作的《红雪莲》,西藏异域风情画卷是通过知识叙事展现的,知识涉及到小说的方方面面,它是小说主题的线索,也是塑造人物的基础,更是叙述动作。叙述声音的目的。该小说能够灵活自由地把知识镶嵌在故事中,与作者对西藏生活资源的熟练把握密不可分。

我相信,知识叙事的成功是《红雪莲》引人关注的重要元素,这对于长期西部文学以传奇故事为主的叙事方式,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同时也是中国当代小说发展方向的新探索。其艺术收获,不容忽视。

白军芳,1975年代后,河南洛阳人,博士,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先后出版有《〈水浒传〉与〈红楼梦〉的性别诗学研究》《唐诗书画写意》《宋词书画写意》《元曲书画写意》,编著教材《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作品选讲》,参与翻译《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主编《美文品鉴》教材,发表论文40余篇,发表文学作品20余篇。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女性文学协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雪莲卫东西藏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为什么雪莲不怕严寒
《雍和宫》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种心情
怕打针
捐赠
辛苦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