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出击 构筑蓝图
2017-05-15郭台铭
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 郭台铭
2016年增长乏力,以致出现上市19年以来首度负增长,这背后是它的代工版图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但近期郭台铭宣布了两大合作,先夏普后软银,随后又传出消息联手台积电竞购东芝闪存业务,峥嵘顿显。
朝工业互联网领域迈进
富士康虽早已收购了夏普,但是双方之前的既定路径,基本设定在面板与太阳能领域。如今,它们的合作延伸到了医疗与健康科学领域。
据悉,双方将成立Sharp Healthcare and Medical,鸿海间接子公司Fabrigene Limited为控股方。郭台铭表示,将锁定夏普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人才、技术、设备、专利,利用公司原来汇集的国际医药管理人才与经验以及大中华区销售能力,拓展生命科学、健康环境、影像医学3大方向。
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那就是3大方向虽然都是相当专业,但幕后都有显示技术支撑。当然,现在的显示技术与半导体越来越高度融合。通俗地说,已经是一个半导体显示的时代。
这到底反映了鸿海的什么趋势?这是郭台铭主掌的变革动向,就是朝行业互联网、物联网迈进。而它选择的健康医疗,既是国计民生无法脱离的刚性部分,也是现实产业中利润非常高的领域。
对鸿海来说,这一步不但跳出了面板产业局限于家电与手机等狭隘用途,开始走向更广泛的无所不在的显示时代,朝工业互联网领域迈进,更是意味着它基于制造业的平台化战略得以深化。要知道,鸿海可不只是一个硬件代工企业,它是一个远胜IDM模式的综合性的巨头,在全球电子业领域,除了处理器不生产之外,其他几乎所有部件、软件都不在话下,而且它还有强大的模具与材料布局。
这能让它走出过度侧重PC、手机及其他消费类电子代工的风险。过去的业务虽然规模非常庞大,但力弱稀薄,而且波动非常剧烈,几乎是每隔几年就来一次巨大的震荡。当年它是整个PC业代工巨头,PC成长乏力后,它强化手机代工,一度是摩托罗拉全球最大的代工厂。但随着它转型失败,加上2008年遭遇经济危机,鸿海一度遭遇巨大挑战。不过,当苹果引领的新一轮智能手机热潮开启后,它迅速依靠整体优势,切入苹果产业链,成功完成了替代,这也是2009年郭台铭重新回归集团担任CEO的危机背景。
与它竞争的另一巨头伟创力,当初被鸿海超越后,很快剥离了PC与手机等消费电子的大部分订单,全力冲刺其优势领域,即2B代工,从而避开了郭台铭的强悍冲击。截至目前,虽然伟创力规模远不如鸿海,但业务版图相对稳定。
之前鸿海也曾有过直接的2B布局,如服务器形态,但因为直接依托PC产业链,较早时候还布局过汽车,至今也在积极渗透,甚至还有不错的无人驾驶专利,但两年前,它将无人驾驶的部分专利卖给了谷歌,似乎在等待更为成熟的涉入机会;至于在能源领域的布局,其中的太阳能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这种重度垂直的领域,比如能源、健康、医疗,也是G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等巨头的地盘。而这几年,韩国三星也在强力冲刺,在其版图里这部分恰恰也是它面向未来转型的方向,且连续的危机一定会推动三星转型速度加快。
就是说,郭台铭的危机感应该是非常强烈的。当人们为三星担忧的时候,它的老对手的焦虑似乎更重。
要知道,苹果虽依旧是全球最赚钱的企业,但手机出货整体增长乏力,尤其核心重镇大中华区开始明显萎缩。2017年,即便苹果iPhone8大卖,想再持续创造过往几年的神奇,也几乎不可能了。手机业已经高度成熟,且鸿海的苹果订单正持续被分流,它与苹果之间,虽然不会分裂,但未来双方都不可能将自身的命运押在对方身上了。
况且郭台铭已经67岁,压力应该很大。即使现在看上去依旧青春不老,但他至今仍未能破除两大魔咒。
一是接班人话题。早在2002年,他就开始思考6年接班计划,即到2008年,通过建立联邦制组织架构从中选择接班人。2006—2007年,他已将日常营运重任分化交给9大事业群总经理。其中,二弟郭台强因年龄与他接近,接棒可能反小;三弟郭台成40岁出头,年轻有为,且掌握最大现金流业务,外界认为非他莫属,奈何2006年他突发血癌。2006年年终尾牙当晚,郭台铭重申2008年退休计划,写了一幅“争权夺利是好汉,开疆辟土真英雄”的对联,送给台下许多高管,说是鼓励年轻干部抢班夺权。但实际上,他依然属意郭台成,认为他能好起来。只是,2007年郭台成再度病发,夏天就病逝了。
郭台铭的儿子郭守正无意电子代工业,颇让其恼火,但也无法强制。大女儿郭晓玲缺少专业能力,不可能接掌大权。自那以后,郭台铭不但没有向下分权,反而重回前台,一直执掌局面至今。
二是股价魔咒。2009年,郭台铭对投资人说,鸿海股价若不能重回200元以上,他就不退休,然而以目前的股价离达标还太遥远。
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不能尽快强化2B业务布局,并在营收与利润方面有相当的成长动能,即使手机、PC等产品线的代工版图继续增长,甚至通过垂直整合深度布局,比如收购夏普后可增强与苹果合作的黏度,但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说,鸿海的概念开始陈旧,将很难获得资本市场追捧了。
“八屏一網一云”蓝图
2016年经历了IPO后历史上第一个衰退年,2017年将是鸿海发展史上的关键枢纽。郭台铭与鸿海必须在这一年将过去确立的新愿景,进一步落地,并形成一定的势能。
所以,鸿海与软银的再度牵手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事实上,鸿海与软银的合作领域确实已相当广泛,有多个项目在前。但这次的牵手,则是侧重投资。
这一布局,相对于牵手夏普、印度能源厂、ARM的研发中心,将直接体现产业布局的速度。那就是嫁接软银的产业力量与投资经验,整合自身资本和全球强大的制造力、技术、产业链整合能力,当然也包括一部分通路,来快速换取一个新的市场。
巨头鸿海也将进入一轮资本驱动的行业整合增长周期了。郭台铭表示,这一合资公司,符合集团整体投资策略,有利于探索和发掘崭新的投资机会,推动集团永续发展。而且,关键是合资公司将由鸿海进行管理。它们将集中在物联网行业、互联网领域。结合富士康的主业,它应该会借助资本培育手机之外的多种智能设备、工业智能产品、机器人等单元。当然,不会是纯粹的硬件,一定是软硬件系统。因为我们看到,软银与谷歌、鸿海与谷歌之间,已经有强烈的磁化效应。
应该说,在消费电子领域,软银尤其ARM生态与鸿海的合作早已有很多年,只不过都是间接合作。而面对未来,双方的诉求其实非常一致,就是放大ARM的生态,从消费类业务延伸到各种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层面。鸿海能提供强大的设计、制造以及服务能力。
未来,鸿海不排除借此渗透到芯片代工领域。因为,半导体与显示工业越来越趋于融合,而且该领域也是鸿海整个价值链上独缺的部分。以郭台铭的个性,他应该不会继续做个观望者。
回头看郭台铭早前公布的“八屏一网一云”蓝图,你会发现,其中的规划其实已经涵盖了今日的动作,但挑战依然巨大。因为鸿海许多代工厂,过去多年适应了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要想渗透到“八屏一网一云”的世界,它需要适应小量多样的生产,且必须充分体现即时订单。这不但涉及整个供应链的重塑、生产线的改造、物流的改造、渠道体系,连内部整个管理、组织、流程、业务模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绝非小事。
值得庆幸的是,至少在庞大的制造能力、强大的设计能力、强大的材料及模具工业、全球化运营能力等方面,鸿海目前的优势还很难被超越。
最近3年,郭台铭频繁出现在许多物联网、云计算的重点行业会议上,不但在大陆的贵州等多省互联网+战略中密集布局,還是乌镇互联网大会这种高端场合的贵宾,他与马云等人似乎早就形成了极高的默契。
这个阶段,除了强化在大陆的布局,鸿海也不可能放弃海外,这是它的商业模式决定的路径依赖。类似与夏普、软银的战略合作,接下来应该会有更多,尤其是与软银的投资动向值得关注。鸿海基于制造业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确实已经具有很强的平台汇聚能力,尽管挑战巨大,面向未来的竞争,这家巨头仍有它强大的实力。
注:鸿海集团是富士康集团的母体(母公司),实际上富士康集团是统称,正式称呼为鸿海,下辖13个事业群,其中的WLBG为在香港上市的事业群,也叫做富士康国际(F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