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力量
2017-05-15吴蕊
吴蕊
上次说到动态竞争的创立者之一、国际知名的华人学者陈明哲教授,他的思想和学识,在学界和业界已经广泛地为人所知。陈老师于我,如父兄似师长,今天,且让我来认真介绍一下我认识的这位先生。
陈老师生长于中国台湾,青年时师从爱新觉罗·毓鋆,在台湾奉元书院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多岁时到美国读博士,自此便坚持不懈地在西方管理学界的话语体系中,融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明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名家,陈老师却总爱介绍自己是个“边缘人”:读博士之前生活在台东的“乡下”,追随毓老师(门生对爱新觉罗·毓鋆的敬称)进入古典哲学思想之门,从未有过“名校”背景、申请美国学校只拿到一家的offer、到美国读博士时又经历恩师病故……重重磨砺之下,仍能不忘初心,认准了企业竞争中的互动关系,一直走下去,一不小心成为了领域中的领头人。
如果你也经历过陈老师的课,那你一定会记得这样一句话: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我很惭愧地百度过,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内容是舜帝在给大禹解释治国的道理: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陈老师会联系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精”、“一”为做人做事的根本。他用无数个人和企业的例子来阐释,从生活小事到企业决策,认准了一件事,就努力去做,虽然总会遇到分散精力的干扰和挫折,但只要肯坚持、别放弃,一步一个脚印,总会有云开月明的那一天。
道理么,总是知易行难,陈老师每天和企业、管理者打交道,自然更加了解。所以讲课时,他会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家去思考:你对这堂课印象最深的一个点是什么?如果让你的事业只有一个目标,将是什么?如果让你做一件这辈子最不会后悔的事,那又是什么?……就这样一层层地探讨下去,一点点地铺展开来,再把动态竞争的思想融会其中,你会觉得课堂的时间过得飞快,所有的讨论都随时在强化着“一”的力量。看到人届中年的高管们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流着泪去拥抱陈老师,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既震撼,又感动。
让他的学生们感动的,还有另外一个“小”细节:无论多忙,陈老师一定会在课前收集并阅读所有人的简历,甚至去进一步搜索相关的事件和信息。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大家讨论时,他可以信手拈来,把当前的主题和学生的经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让同学们感到惊喜(“老师竟然知道我喜欢打篮球!”),又提升了所有人的参与感和价值感(“原来我创业失败的故事对大家都有启发!”)。在听了很多次课之后,我模仿陈老师的方式,在所教课程中也引入了这个作法。做起来才知道,即使面对三十几人,要想把学生们的经历应用在课堂中,也要花很多时间、下很多功夫,才能用得恰到好处;如果像陈老师那样动辄四五十人、偶尔七八十人,且学生背景千差万别的场面,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数十年的功力和阅历,难以想象。这也正是坚持的力量,“一”的力量。
在美国学有所成的陈老师,通过与中国经理人和学界的接触,将西方的管理学理论和研究范式引入国内,并在他当值美国管理学会的主席时,以“东西相逢”(West Meets East)为主题,引领全球管理学者将东西方的哲学和战略思维相联接。20世纪90年代,他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当时的首批MBA学员授课,大家合影留念的旧照上,他身边那些质朴的青年学者,现在都是国内各顶尖高校的著名专家了,而陈老师至今还在孜孜不倦地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者。而且,陈老师同时在美国管理学界有太多的任职、太多的头衔,还时时惦记着提携像我这么后进的华人学者。他是怎么做这么多工作的?据我了解,他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每天早上四点钟开始工作,坚持了四十余年。
除了对陈老師大写的服,我到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后,还和他一起探讨了我们博士项目的改革。这一方案在2013年正式执行,由我在系里推进,至今已有四年。在新的方案中,陈老师为我们的管理学博士生开了一门课,叫做“文化双融观点”,每年邀请海外著名学者和他一起,为管理学一年级博士生授课,从理论的高度,结合文献和案例,来探讨战略管理中的基本思想。每一届的学生,都会像我之前见过的学生们一样,惊讶于陈老师能记得他们简历上的小细节,从研究兴趣、工作经历,到业余爱好、家庭状况。而我只是坐在后排默默地想:作为学界领袖的陈老师都如此努力,我们这些后辈,怎么好意思不努力呢?
虽然我离陈老师的境界大概比从地球到月亮近那么一点点,但要说在他当年名震学界的年纪达到他的成就,我已经对自己不抱希望了。在此谨以此文,敬勉自己和读者,希望我们坚持“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