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志相合,琴乐雅正

2017-05-15张乐

小演奏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张萌古琴古筝

张乐

古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这件位居“琴棋书画”四艺首位、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一直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习之器。尽管当代的古琴演奏家演奏风格迥异,但大都表现出文人傲骨临风、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今天提到的这位90后青年古琴演奏家张萌举止娴雅、蕙质兰心,与古琴风雅的气质可谓一脉相承。钟情古琴

张萌生于南阳,长于重庆,求学于北京,她身上既有豫北人的韧劲和川妹子的爽快,也有北京人的洒脱。

张萌4岁学钢琴,6岁习古筝,师从张超和王平老师,还曾得到赵曼琴、王中山等名师的悉心指导,艺途一帆风顺。2004年,张萌顺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师从杨阳老师。入学后不久,她偶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看到一段古琴独奏表演,古琴那恬淡致远的音色让张萌顿生爱慕。

“当时我就想知道这么小的一件乐器怎么会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张萌笑着回忆道。从那以后,张萌在努力学习古筝的同时,总会在课余时间反复聆听古琴曲。2004年,古琴作为历史悠远的中国乐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人类共同关注并享有的文化财富,但是,如今这件乐器在中国百姓中的普及度并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萌毅然向父母提出在不影响文化课和古筝专业课的前提下,她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古琴。

原本只是爱好,后来竟然成为一名古琴专业的学生,而且一直讀到了民乐系的最高学历——硕士,张萌至今依然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如同冥冥中一次命运的召唤。

志投名师

决定学习古琴以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张萌见到了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古琴教育家、演奏家李祥霆教授。

回忆与李教授初次见面的情景,张萌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当年的自己。那时候,妈妈一直在北京陪读,但12岁的张萌坚持要一人前往李教授家拜师。

初次见面,李教授问了张萌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古琴?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张萌不假思索地说:“学古琴是因为我自己喜欢,我肯定能学好。”也许是她这简单干脆的回答打动了李祥霆教授,他收下了这名古灵精怪的学生,并让张萌去买一本自己编著的《古琴实用教材》。

虽然古琴和古筝在名称上只相差一个字,但张萌深知两者不仅在音量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演奏技法方面亦有不小差距,甚至互为相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弹古琴时左手用来取音,弹古筝时左手却用来装饰。而论及表现空间与境界,乐界通常把古琴和古筝比喻为一个度自己、一个度众人,相比较而言,古琴更适合升华自身,即度自己。面对这些差异,张萌的压力比一般学生要大很多,一方面,古琴是一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乐器,要想在古琴方面取得成绩,自身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身为一名国戏附中古筝专业的学生,主课方面也不能掉队。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练琴,既保证主课学习,又不放弃个人爱好呢?

于是,张萌开始给自己加课,她合理利用时间,减少平时看电视、逛街、游玩等娱乐项目,执行严格的作息制度。在这样的强压下练习古琴,张萌果然在短时间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练琴效率,创下了李教授门下最快学完《古琴实用教材》的纪录,她的迅速成长也让李祥霆教授看到了其身上可挖掘的潜力。

虽然古筝的演奏技法与古琴大相径庭,但音乐的感觉和艺术处理却是触类旁通。附中六年,聪颖好学的张萌目标明确,在音乐路上争分夺秒一步一个脚印,获得了奖学金、优秀学生等各项荣誉。与此同时,凭借天资聪慧和勤奋刻苦,再加上名师点拨,张萌开始在古琴界崭露头角。2010年,张萌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从此由一名古琴爱好者转变为古琴专业学生。

考入大学后,张萌继续跟随李祥霆教授学艺,专业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校期间,她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第四届“青乐杯”香港国际民族器乐大赛总决赛古琴专业A组金奖、全国青少年艺术节总决赛古琴专业大学组金奖、第二届北京国际民族器乐大赛古琴专业青年组银奖,并获邀担任第二十届全国推新人大赛评委。

六年的学习时光让张萌的人生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此,她对恩师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她坦言:“我的幸运在于古琴路上从一而终地跟随着李祥霆老师。”

用琴对话

2014年对于张萌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她不仅以古琴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而且作为第一位中央音乐学院外派的古琴专业志愿者教师,在中央音乐学院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通力合作的全球首家音乐孔子学院从事了一年古琴教学和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工作。在中、外方院长的领导下,她与其他专业的志愿者们一起在丹麦的多所高校以及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孔子学院、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瑞典孔子学院等院校举办了多场中国民乐音乐会,并以工作坊的形式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古琴文化。

回国以后,张萌在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攻读古琴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受聘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理事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副科的教学工作。

如今,谈起那年在丹麦的工作经历,张萌依然十分兴奋,她说:“能够在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国际音乐交流平台上为国家战略服务,向外国人展示、分享中国音乐,让我感到十分荣幸,也非常自豪。”这次难得的经历使张萌在专业领域更加开放,也让她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和思考古琴的未来发展。

张萌说:“真正的中国音乐可以打动任何没有中国音乐背景的观众。”至今,张萌还记得2014年她在哥本哈根的首场演出,那是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中国音乐专场音乐会。当时,她走上台时心里非常忐忑,看着台下落座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和政要高官,心想:“这些北欧观众可能连古琴的名称都不知道,文化背景又相差甚远,他们能接受我的表演吗?”虽然心有疑虑,但演奏时她还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之中,一曲《流水》完毕,听着大家热烈的掌声,张萌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从此,张萌坚定了信念:运用自己手中的琴,与世界分享古琴音乐文化。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校园里,经常有外国师生围着她询问古琴知识,为此她感到无比自豪。她深知中国音乐的国际教育与文化传播需要自己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音乐。

传承精髓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

2016年起,张萌分别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面向青年教师、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留学生,举办了多场《走进古琴》学术讲座,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简单的体验演奏,消除了大家对古琴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印象。

李祥霆老师非常支持张萌参与这些古琴的普及工作,她因此更加乐在其中,她说:“我经常在讲座中与大家发生有趣的思想碰撞,这也可以激发我对古琴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有一次,一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学生问张萌学院派与民间派之间的水平差异,这个问题也是张萌一直在思考的,因此当时的回答颇具深度:“民乐起源于民间,发展于专业院校,两者间没有孰高孰低的差异。古琴艺术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不能割断历史,需用开放的眼光,允许各类演奏形式的存在。”张萌成熟而富有开拓精神的一番话让台下的听众不禁感慨:“如今的90后真了不起!”

张萌表示:“要想抓住古琴的魂,首先得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化基础。”12年前,她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古筝与古琴上;12年后,写书法、读古籍占据了她的生活。如今,对张萌来说技术已不再是难题,而要想更好地诠释传统古曲的意境,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足以支撑其前进的步伐,眼界的开阔、思想的高度是影响古琴表演水平的重要因素。《广陵散》《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潇湘水云》……张萌不仅熟知这些经典作品的来龙去脉,而且把书法中的气韵融汇到了演奏中。对于现在的张萌而言,古琴不仅是陪伴自己一生的伙伴,更是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音乐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演奏古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张萌努力追求的艺术理想。

研习古琴十几年,张萌深得李祥霆教授的真传,而李教授所坚持的“古琴音乐高雅、深远、神妙,同时又高而可攀、深而可测、神而可解”的观点,她更是铭记于心。今年6月,张萌即将研究生毕业,谈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她淡然地说:“如果有机会进入高校任教,我将力争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民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海外经历,让学生们从实践中得到历练,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如果能成為一名专业的演奏者,我将一如既往地通过演出、讲座以及学术研究等立体方式,为古琴的传播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张萌认为不论身在哪个岗位,都要做到钟情、志同、乐享,这就是在她身上属于这个时代的古琴使命,也将是她一生的事业,她相信:只要目标笃定,就能欣然面对。

猜你喜欢

张萌古琴古筝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燕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纪年墓研究
奇妙的汉字兄弟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第一次弹古筝
张萌 “还好”小姐
我爱古筝
走不出忧伤初恋,男大学生血腥屠戮无辜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