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

2017-05-14金坚敏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算式思维数学

金坚敏

一、当前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导入随意

由于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提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导入,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應付的坏习惯。另外,如果教师导入的问题过于深奥,使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就会出现冷场,教师只能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导入冗长

新课程下出现的主题图,教师通常会问:大家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或者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围绕情境图问一些与主题并无多大关联或者并无教学价值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不易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反而容易使学生出现非数学活动的倾向。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某个环节的目标或者根据全课的教学重点精心预设课堂提问,提倡“少而精”。

3.导入呆板

数学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来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间的系统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課堂导入有效性的策略

策略之一:“趣”中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造各种情景,可激发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常常能恰到好处地、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概念和能力。

如在执教“排列与组合”一课时,上课一开始就播放每个孩子都喜欢的《西游记》片段,这样的童话情节,孩子们百看而不厌,不需课前组织,孩子们就已经全身心地投入。然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刚才播放的西游记片段并引出问题:如果孙悟空一直用“孙行者”这三个字变姓名,可以变出哪些姓名?要求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用‘孙‘行‘者这三个字排一排,可以排出哪些姓名?”

这里巧妙地运用生动直观的动画隋境,让学生感悟排列的特点,引领学生体味童话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让老师走进童心世界,精心巧妙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奏响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曲。

策略之二:“静”中导入.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在教学《买苹果问题》一课时,通过简短的师生谈话后,老师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

问题:某水果店有每千克2元和每千克4元的两种苹果,20元钱可以买多少整数千克?

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生独立练习,老师巡视)

这里没有激情洋溢的语言描述、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景,也没有异彩纷呈的变化练习。老师只是轻轻打开屏幕,练习和要求都呈现在屏幕上,老师要求学生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和思考题意,接着就开始独立练习、探究,这个时间有时会很长。这时课堂是寂静的,学生的思维却是灵动的、开放的、多元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思考,也许有的学生的思维会深入一点,有的同学思维会简单一点,但是他们的思维之花都在开放。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这种感觉是数学课堂本身魅力的折射,这样的课堂是美丽的。

策略之三:“情”中导入,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教师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情感灌注于教学,正如血液灌注于全身,特别是教师将情感倾注教学过程中,并与之良好的结合时,知识才能容易为学生无阻力地接受和运用,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许多时候老师在课堂一开始都会与学生聊聊,目的是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如表达的习惯、表达是否大胆,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如何等,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有些认识,同时,老师更希望学生能体会老师的用意,比如老师常常会通过一些对话,让学生懂得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我可以大胆地去表达;在这个课堂中我们是平等的;或者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必须要思考别人的话。如:老师会在一个学生发言后说:“有谁听懂了这个同学的话吗?”老师会利用一些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语言特色和一些习惯的要求,这在整个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最佳教学情景。

策略之四:“理”中导入,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台阶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缜密的数学体系,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内在联系:公式、法则的推导,定理、公理的引入,数与形的结合,立体感的建立等等无一不是普遍联系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课一开始老师就出示学习建议:“1×2和2×1这两个算式都是用1和2组成的乘法算式,请你用1和2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每人静静地读题,然后写在纸上。”让学生“用1、2两个数字组成尽可能多的算式”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1-2,1÷2”这两个“看上去不很舒服”算式的出现,为负数、分数的教学作了渗透。在学生探究“1÷2是什么意思”这一挑战性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巧妙地提供“8÷4,4÷2”这两个算式,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1÷2与8÷4这些算式的本质联系,很自然地想到1÷2就是把1平均分成2份,求1份是几,从而将新知初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拓展并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猜测1÷2等于多少,赋予学生创新的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分数、小数、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老师用“趣、静、情、理”感人至深的导课设计为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的运动场,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猜你喜欢

算式思维数学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