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引入
2017-05-14陈艳
陈艳
摘 要:以公民教育理念为基础,对高中历史课程和公民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实践公民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中历史;公民教育理念;素养维度
对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来说,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途径,是强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一个方法。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种现象,各个国家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而丰富的公民教育素材就存在于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开展公民教育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公民情感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情感,是高中历史教学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情感维度应该做到的,也是应该推动学生的民族意识过渡为世界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共情心理”,对学生的世界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德国纳粹在二战时期引起的恐怖战争,更好地认识对于世界和平来说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带来怎样的破坏,对历史的悲情和厚重进行更好的渲染,使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得到有效增强;又比如,通过对《圣雄甘地》的教学,对世界性的“爱和理解”进行探讨,幫助学生树立基于世界公民的历史使命感。二是将高中历史民族性内容纳入世界范畴内进行组合教学,有效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比如,教师在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和其他一些政治制度进行对比,比如,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公民道德培养
致力于学生公民道德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应该做到的,还应该使学生建立法制观念。一是将法律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本质揭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象征着法律尊严的一些事件,比如张海超“开胸验肺”、公民孙志刚之死等等。二是明确古代法与现代法的不同,强化学生“刑”与“法”观念的区别。
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主要都是依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对于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开展来说,这种忽略过程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公民教育起到帮助,对于只注重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进行改变。比如,除了考试成绩,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法、行为记录法、学生自评法来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在评价主体上,也应该把专家、学生、管理者都纳入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做法。学生在这种多元化主体的评价方式中,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而是成了评价主体的一分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所以,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公民教育的开展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第二课堂
公民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外,还有一个进行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开展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就应该对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对学生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高中历史教育就应该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更好地利用起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十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这些纪念日之前,再利用这些资料和图片进行有关的纪念展览活动,这样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使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得到很好的增强。比如,在九一八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抗日战争遗址,然后拜访一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写一些小论文或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抗日战争形成更加感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再比如,在五四青年节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或者网上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在学校或者班级里举办展览活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总之,促使学生具备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情感态度、公共知识以及群体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自己身为公民的责任意识就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涵。公民教育理念作为纠正社会不端行为,顺应社会发展大局的趋同性教育体例,应该和高中历史课程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为公民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
[2]王鹏.中国社会本土化视域中的公民教育及其概念结构[J].中国德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