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历史动感课堂的尝试与做法

2017-05-14沈桂文

新课程·中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做法历史

沈桂文

摘 要:创设历史动感课堂的尝试与做法,即是通过教师预设的教学活动,开展富于悬念的导入与过渡,进行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性学习等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关键词:历史;动感课堂;做法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学生参与了,才能深深地感知,教学三维目标也才能得以落实,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通过创设历史动感课堂的尝试与做法来落实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在导入与过渡上,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动感活跃状态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时,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和参与性,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的教学导入:(1)东汉时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2)《史记》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3)华佗是我国三国时期的神医,贡献是发明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4)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医学理论书籍《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四个是真是假的问题,学生知道一点,但又拿不准。这时,教师说:“要想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我们一同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揭开其庐山真面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带着对这几个问题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再如,本课的第二子目——张仲景和华佗,几经推敲,我选择了这样的导入方式:由中国十大国粹引入,幻灯片依次展示出代表中国十大国粹的图片,学生同时猜测是什么,最后给出的图片是代表中医的中药,十大国粹的图片给学生很大的震撼,由最后一张图片引入医学名家张仲景,学生带着对中华文化、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的敬仰和好奇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起来,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已被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设置探究性问题,变填鸭式教学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为此,在教学中,要变填鸭式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时,学习和明确了1927年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把部队带到了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设置了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把部队引向井冈山?”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得出了结论: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農产品丰富;群众基础好;敌人的力量薄弱等。再如,在学习九年级世界近代史时,通过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蒸汽时代的到来、血腥的资本积累、殖民地人民的抗争等课内容后,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题:英国——这个近代大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提出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行了具有实效性的小组讨论环节,得出了结论:(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英国最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等西方国家仍实行封建制度,无力与英国争先;(3)通过三角贸易、殖民扩张和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海上霸主、世界工厂。(4)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技成果率先被英国享受,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三、挖掘教材,设置学生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的雕版印刷术时,我预先设置了一个学生动手活动的环节,利用橡皮雕刻自己的印章。制作橡皮印章,说起来容易,但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的。学生几经挫折,他们的作品终于创造成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刻和印,对于雕版印刷的过程与环节自然是心领神会,根据学生的作品反馈,我又及时补充了阴文和阳文这两个专业术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也得以培养。开展历史课本剧活动,也是让历史课堂动起来的一个好方法。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一课时,由于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还直接出兵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地区,中国新疆危急,同时,东南也是警告频传,清政府何去何从,怎样抉择?依据教材内容,我让学生排练了课本剧——还我新疆,展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的激烈争执。通过观看课本剧表演,学生对收复新疆的必要性有了更深的认知和理解,也被左宗棠的浩然正气深深地震撼了。

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活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教学三维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而不流于形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

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无瑕.智慧历史课堂及其建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赵继翠.新课改理念下有效历史课堂活动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做法历史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