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高考模式下提升初中地理会考中地理区域复习的有效策略
2017-05-14杨英杰
杨英杰
按照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我省从2015级的初一新生开始,高考模式将由目前的“3+2”调整为“3+3”,高中阶段选修地理的学生人数预计将大幅度提升,初中地理会考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因此,必须大幅度提升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的效果。区域是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具体的区域,而地理的原理、规律又需要到区域中去检验。从近几年初中地理会考试题来看,设计构思新颖、展现新情境的试题,往往以地理区域入手,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由于受以前“3+2”高考模式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的地理知识非常薄弱,没有地理区域的意识,更缺乏把地理区域和地理原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考复习中加强对地理区域的复习势在必行。地理区域的复习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我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区域地图,进行地理区域定位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从近几年地理会考试题的分析来看,对地理区域的考查一般都建立在区域位置判断的基础上。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往往决定了它的地理环境特征。要对地理事物进行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因而如何判断出所给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成为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初中地理会考复习地理区域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绝对、相对位置定位法
地理区域都具有它的绝对、相对位置特点,通过认识地理区域绝对、相对位置的特点,可以用来分析该区域所涉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如杭州的地理坐标约为(30°N、120°E),通过经线、纬线判断出杭州之后,就可以判断出杭州附近的区域应该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区域北部的大河应该是长江,濒临的海洋应该是东海等内容。再如,已经知道了某座山脉是太行山脉,那么,就可以判断出这条山脉东部的平原应该是华北平原,而这条山脉西部的高原应该是黄土高原等内容。
2.轮廓、形状定位法
不同的地理事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可以作为区域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世界主要大洲、大洋、地区、国家的轮廓和形状都有一定的特点,需要熟练掌握和区分。而有些地理事物则像其他的一些事物,如大西洋像个英文字母“S”、意大利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像芭蕉扇、广东像大象的头部,内蒙古则像展翅飞翔的雄鹰,黄河像个“几”字、长江中下游像个英文字母“W”等,借助这些事物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地理区域的定位。
二、分析區域内在联系,归纳地理区域整体特征
地理区域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而区域整体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一个区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在复习某个地理区域时,绝不能单纯地复习该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居民、经济、城镇等地理要素,而是要对影响区域特征的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各要素之间内在的联系及规律,尤其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区域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主线建立内在知识联系。如在复习“南极洲”时,应把握南极洲地区的“纬度高”这个最主要因素,推导其他地理要素,从而归纳出南极洲地区的地理整体特征(如下图所示)。
三、用类比方法,注重地理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同时又因自然条件、历史变革、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差别而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在掌握了地理区域整体特征后,还要注重地理区域差异。类比方法是总结区域差异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类比方法主要在空间、时间和内容三要素中进行。第一,不同地理区域空间,相同内容要素类比。如长江三角洲与东北平原的类比,对两个平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和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就可以得出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一年两熟至三熟,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等内容,而东北平原主要种植小麦、水稻,一年一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重工业发达等内容,从而解决两个区域的相关问题。第二,相同的地理区域空间中,不同时间、相同内容要素的类比。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与夏季盛行风的差异,判断冬季和夏季降水量的大小,从而对相关内容作出评价。第三,不同地理区域空间、不同时间、相同内容要素的类比。此种类比主要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发展、变化过程,如我国雨带的推移。了解了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就可以得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至7月的梅雨季节,而华北地区洪涝灾害主要出现在7、8月份等相关内容。当然,在使用类比方法时,也要注意不同地理区域也会有相似的特征。如西北地区的显著特征是“干旱”、青藏地区的显著特征是“高寒”,地理差异应该相当明显,但两者也有相似之处,即两地的草地资源都比较丰富,因而两地的农业都是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地理区域的复习应该在求“异”的同时也要求“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四、适时提升,有机整合地理区域和地理原理
从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分析,试题在考查学生地理区域知识的同时,往往还要进一步考查跟该地理区域体现出来的地理原理。因此,在复习地理区域知识时要适时“提升”,得出地理原理,实现地理区域和地理原理的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教材在介绍地理区域时,大多只是描述一些地理事实,而没有对这些地理事实进行解释和说明。因此,在复习地理区域时,就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而必须把地理区域与地理的相关原理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时,黄土高原地区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时就必须引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关系的原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植树种草、保护植被的良好情操。又如,教材介绍了台湾岛上火山地震多和森林树种资源十分丰富等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复习这些内容时,就要联系板块构造学说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地理原理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一方面把“地”(地理事物、现象)和“理”(地理原理、规律)结合,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进一步得到强化。
五、关注热点地理区域,熟悉乡土地理
近几年的地理会考试题中常有反映地理热点区域的试题。这类地理试题中提供的材料具有“内容新”“时效强”“跨度广”等特点,所以从地理的角度对热点地理区域进行分析,也是地理会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地理复习时,就必须培养学生平时多关注国内和国际时事,关注国内和国际热点地理区域,关注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等问题,增强学生的全局、全球意识。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对热点区域进行综合观察、思考、分析,以培养他们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关注民族的未来、关注自己生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针对试题中出现的有关乡土地理的内容,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的地图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点,了解家乡的最新发展状况;使学生初步懂得如何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和谐家乡的雄心壮志。
总之,地理区域是地理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在初中地理会考中是考查学生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平台,更是考查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平台。因此,在新高考模式下的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中,我们必须重视和强化对地理区域的复习。
参考文献:
[1]姜家余.谈区域地理的“区域”定位方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5).
[2]于瑶.人教版初高中区域地理内容衔接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永民.区域地理如何备考[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