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学科素养培育策略思考与实践

2017-05-14高丽娟

新课程·中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初中实践

高丽娟

摘 要:国民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而学校的科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最基本的手段。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科学与自然,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与价值,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初中;科学素养;策略;实践

科学素养是人对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解,包括知识与技能、基本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的价值观等,核心部分就是对待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科学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获得其思想、精神及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本文本着“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本质”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教学生学会“学”、创设情境课堂三个角度分析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相对应的教学实践方法及策略。

一、加强科学教學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由于条件、理念等因素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这与教师、学校硬件、课程设置等因素有关。一是这些课程设置缺少针对性、趣味性,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二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没有自信,不愿意尝试。三是学生没有得到有效的方法指导,不知道如何进行。四在教具方面可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科学理论知识的机械学习和被动记忆,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是对科学课程不感兴趣,二是对实验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兴趣成了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大阻碍。

此外,初中科学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比较少。大多都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学生在下面观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学习热情也得不到调动,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动手能力差加上不知道怎么动手,使学生越来越没有参与进来的勇气和兴趣。

针对以上初中科学课学生动手能力的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是教学实验与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知识的生疏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知识的学习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将科学实验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自己设计和操作实验。如,讲“惯性”这个知识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当一个学生走路时突然停止会是什么状况;一个学生跑步时突然停止会往前冲多少;在自行车后座的学生向不同方向抛起一个物体分别会落在什么地方。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性体验就让学生了解了惯性的含义和原理。这个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提高动手能力。

二是启发式教育方法。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通过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精心设置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有层次,要有一定的连贯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操作中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通过提供丰富、充足、典型而又感性的设问,一个个连续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深层投入探究,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一堂课下来,学生就能充分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了。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会“学”

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许多与科学有关的生活事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科学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有能力从生活中主动学习科学,有助于学生提升科学素养。

学生接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一旦被调动起来,课本上的知识是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参考资料、上网查找信息、上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从被动的“被学”到主动的“想学”,再进一步发展到“会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这些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大大拓展了知识面,并使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形成了学习的造血功能。

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意愿、有能力放飞自己的思想。这方面,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允许学生合理地创造和求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调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开口讲话,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问题,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科学素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对某些科学现象的质疑,使学生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欲望,促其积极思考,而教师不给出答案,这也是激发学生自学意愿的好方法。如,教师提出问题并当作作业留给学生:小鸟停在高压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被电死?学生没有从教师这里得到答案,一定会想尽办法来完成作业,在不自觉中就进入了自学状态。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懂得“授之以渔”的道理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会问”。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教会学生几种提出问题的方法:一是因果质疑法,问一下“为什么”?二是逆向质疑法,问一下“能不能那样”?三是联系质疑法,问一下“还有什么是相似的”?学生学会了“问”才能展开后面的“学”。

教师还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相对较少,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妥当处理,不然会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也就等于关闭了他们思想的大门。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仔细考虑、认真回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见解。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应积极表扬,用鼓励的眼神和肯定的语言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环境的和谐、愉悦、宽松、民主。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这对他们调动主动学习的意愿是非常有用的。

教师还可通过引入合作竞争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热情。不同的学生其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角度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并利用学生的个性差异来促进科学素养的教学。教师在适当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来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

如,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时,笔者就采取了合作竞争的探究方法。将全班学生进行了分组,可以自由结组。同學们开始后分工合作,有动手的、有出主意的,组与组间的竞争也很“激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验结束后,还评选出了优胜组和最佳实验手,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到了相当强的促进作用——他们已经准备好下次“开战”了。

三、创设情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创设各种真实、生动、直观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通过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达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

目的。

如,在讲“降水”时,可以给学生一瓶刚从冰箱中拿出的水,让学生动手擦拭瓶子外边的水。可水瓶上还是会不停地产生水,这一现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境建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到答案。

此外,讲授一些抽象难懂的科学概念、变化的科学过程、瞬间发生的科学现象、复杂的不可见的物体内部结构时,由于受时间、空间、安全性等条件限制,单纯靠语言描述难以让学生理解。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影视动画等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这也是很好的教学情境设置。如在讲“血液循环”时,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两条途径,学生就一目了然。

初中生是介于儿童和青年之间的一个特殊年龄段,将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融入科学知识中,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多科学探究的史实和科学家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趣故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比如,通过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引出一个女大学生舍生救丹顶鹤的动人故事,等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时,教师再开始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学内容。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创设任何一种情境都必须要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不要为情境而情境。要知道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课堂的装饰品,而是教学的需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宜简不宜繁,不能喧宾夺主,教学目标偏离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是发展的,教师的教学模式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初中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