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品教学更接“地气”
2017-05-14王旭卿
王旭卿
“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情感、重记忆轻能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其结果是,教师高高在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低头垂眉,眼神迷茫。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思品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把思品教学从高大上的理论高度拉下来,使其更接地气。
一、转变理念,实现思品教学生活化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品课程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品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因而,生活化教学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应该体现在我们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学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置、试题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应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品课程对自己学习与生活的影响与帮助。
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许多老师总害怕重视情感教育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我们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感受到思想品德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增强对思品课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情理交融,以理导行,以行明理,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二、立足实际,选择典型生活案例
到底什么样的案例才是典型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习惯于选择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新闻人物等案例,这些案例在我们看来是有典型意义,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当我们被这些模范人物感動得热泪盈眶时,偷眼一看,却经常会发现学生好像无动于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与我们有较大差异,学生会认为老师列举的模范人物毕竟在生活中是少数,太高大上了,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自然就无法激发共鸣。
因而,选择合适的案例对我们的教学至关重要。我们要多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的、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生活案例。
三、情感交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思品教学不是简单的说教,在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更多的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平等的谈话教学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易让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激发情感体验。因此,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思想品德课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单纯的讲授是难以奏效的。我们要在讲课过程的各个环节倾注情感,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注重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共同探究合作的伙伴。我们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精设情境,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挖掘学生思维潜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感悟到思想品德课程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让学生喜欢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使其自发地爱上这门学科。因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堂之外,教师对学生课外实践作业的指导、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嘘寒问暖、对学生言谈举止的示范引导,都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提起思想品德,许多人会认为就是空洞的理论,没有实用价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注重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要加强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在实践中感悟、体验,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实践探究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课外实践作业,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公益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比如,在学习“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维权意识,并根据调查情况,进行消费知识普及,增强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了“学会与父母沟通”这一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沟通技巧,回家尝试与父母沟通,并写下感悟。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情感教育,很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结合。
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俗话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放下思品教学的“身段”,追求“接地气”的生活化思品教学,立足并服务于学生生活,这应该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赵萍兰.浅谈生活素材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5(15).
[2]严卫林.思想品德课要善于“迎合”学生心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