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料研读促课堂生动性
2017-05-14吴晓朋
吴晓朋
历史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包罗万象,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筑、习俗等。历史传承与历史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教学承载了教育与传承的功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历史是稗官野史,是生动的故事,是让他们获得知识却又放松的学科,因此,历史课堂的生动性显得尤其重要。真实的历史与稗官野史有着天壤之别,真实的历史须以遗址、图片、史料为基础。对历史教师来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以史料为历史教学的根本依据,又要使历史课堂生动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史料研读促课堂生动性是课堂之义。下面,我以一些课堂片段来说明这个问题。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课本知识是非常简单的知识概括,而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历
史史料非常多,非常生动,因此,我精选了一些史料来开展本課教学。在讲到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反封建专制环节时,使用了“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这副对联,学生因对联的生动性而更好地理解了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专制的内容。在讲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时,选取旧道德事例一件。上海某报登了一则新闻,家住上海的陈氏,年17,许配给王家,尚未过门,未婚夫就死了。陈氏选择服毒自尽,做了烈女。这已经很愚昧了,而过了两天,上海县知事竟给江苏省长送一个呈文,请予嘉奖!这个事件很好地说明了旧道德对人的束缚,学生在感慨之余也理解了旧道德。作为旧道德的对立面——新道德,我则出示1918年金陵大学女学生在实验室和打排球的照片,1920年北京大学招收3名女学生,男女同校的照片
使新道德生动形象起来。
在讲到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时,利用鲁迅小说《药》的一个片段。“他(小栓)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好!”学生看到人血馒头,首先感受的是恶心,然后是不理解。我继续普及历史知识,革命党人夏瑾将被押赴刑场就义,人们对此不理解,争看杀人的热闹,华老栓还用烈士的血做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这样一个史料片段的解读,使学生对反对愚昧,提倡科学有了直观的感受,也理解得更为深刻。在学习《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课时,我使用了大量故事史料,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为
例,这节课学到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皇、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一句空话,再加上与学生所熟悉的中国国情不同,学生脑子里认为皇帝、国王权利最大,因此,学生在此处频频出错,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也以故事史料来分析。“1077年,德国皇帝亨利和教皇格里哥利争权夺利,格里哥利就召开全基督教的会议,宣布驱逐亨利出教,不仅要德国人反对亨利,还要在其他国家掀起反对亨利的浪潮。亨利见势不妙,马上表示向教皇请罪忏悔。可是格里哥利却不理睬他。亨利没有办法,只好在教皇外出时的住处卡塔莎城堡之外跪地求饶。这位皇帝在大雪天屈膝脱帽,身披麻衣,一直在雪地上跪了3天3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学生通过这个事例,更好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课堂也因此更为生动。
史料研读要对学生造成冲击性,冲击性越大,学生感受越深刻,越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课堂更具生动性。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分析中国战败原因为例,我提供了两个对比。一个对比是日本天皇拿出私房钱支持战争,倾家荡产。而相对应的是中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生日花费700万两白银,可造一个北洋舰队。慈禧甚至说道:“谁要令我不痛快,我就要他一生不痛快。”这样对比大的史料研读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事件原因,学生因感受不深刻而分析不到位,但这种冲击性强的史料给学生提供了分析的思路,让学生精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生动性也很强。
在日常教学中,存在大量以史料研读促课堂生动性的事例,如讲到长征,截取电影《勇士》的部分视频,学生通过视频还原飞夺泸定桥之艰、之险。再比如,讲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慈禧照片为例,学生兴趣完全被调动,课堂生动、丰富,学生感受、理解照相技术带来的社会变化。再以早期电影的播放、中山装的分析等呈现,这节课生动、活泼、高效。调查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是生动、有趣的课,最喜欢的老师是幽默风趣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线历史教师,依据史料研读,促进课堂生动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研究[J].新课程,2016(9).
[2]黄俊.历史课导入应遵循的原则例谈[J].新课程,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