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赫尔巴特的教师观
2017-05-13赵立巧
赵立巧
摘 要:赫尔巴特作为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师观对现在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他的教师观的内容博大精深,这里只是管窥蠡测地对其教师观中涉及的有关教师素养和教学活动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以期引起人们对赫尔巴特教师观的更多关注。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师;教师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2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148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本身兴趣广泛,在他的教育生涯中,避免了卢梭的教育幻想,发扬了裴斯泰洛齐的实践精神,所以其教育理论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使得他的教与学走向科学和成熟,也由此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重读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笔者对赫尔巴特教师观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可以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有些许的启发。
一、教师本身的素养
在赫尔巴特看来,只有具有教师素养的人才有可能胜任并且有可能成功地胜任教师的工作,这种素养最基本的表现除了必须有基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对于教育的浓厚兴趣,要有和学生一同成长的意识。
(一)教师要有对教育的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的中世纪,教育的弊端还在延续,多数人以为教师只要拥有知识,就可以解决所有教育上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但是,赫尔巴特认為:“问题是,在教育中常常碰到各种各样的愿望,它们超越教育范围,或者甚至使人感到对教育的兴趣不是一种独立的兴趣,并使人感到有一些人只是因为他的一切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太高超,太严肃,而为了在某个地方成为一个为首者,才姑且从事教育和儿童工作的,所以教育的兴趣很难在他们的心目中得到发展”,而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而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就要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师多方面的兴趣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教育的浓厚的兴趣。
赫尔巴特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教师必须要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兴趣,即要有对自己教育工作的高度的喜爱,“而没有教育的兴趣的教学无疑是空洞乏味的。任何人都不要说他是全心全意在执教!因为这是一种空谈。他或者可能在教育中无所作为,或者他的大半思考属于告知孩子什么和使孩子能够了解什么”,而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生未来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教师具有对教育的兴趣,才有可能使教育的兴趣上升为教育的欲望,从而产生科学地进行教育活动的行动。教育的兴趣在教师心中扎根之后,教师才可能有对教育现象及其本质审思,才可能自觉主动地思考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意识特征,从而为展开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从而合理地进行学生课程的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设计等。
他的这一观点,在现在来看也是合理的,现阶段还是有许多并不是十分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在进行着教育活动,他们的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对于发展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并没有进行过自身方面的努力,所以收效甚微。只有有着对教育的浓厚的兴趣,教师才能将教师作为一项超乎“职业”的“事业”去开创。
(二)教师要有与学生一同成长的意识
赫尔巴特教师观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要有和学生一同成长的意识,时时把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学生的生存时空和心理状态。他指出“对于教师来说,再也没有比时常结识具有高尚性格的青年人,借以充分地了解他们接受教育的特点,更使他感到幸福了”,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的未来生活,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有必要通过对青年人的了解去了解更多的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特性,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培养出适应未来生活的人。
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已经有了教师应该终身学习的理念了。对于知识,他提到“知识永远处在起始中。在这方面,成人与孩子应当说具有同样的吸收知识的可能性”,教师毕竟在知识方面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所以对于知识的更新,教师应该比学生有更强的敏感度,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合”与“统觉”。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于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生活的全部,包括美好也包括丑恶。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中,道德被看作是教育的“必要的目的”,他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道德的观念的最终形成需要一个持续的强化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一种正面的道德观念强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展示给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业已获得的道德热情,极容易在命运与处世知识的影响下重新冷淡下来。”为此,教师应为学生做好进入这个世界的特殊的准备,“在这一准备中,他们假定,得到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在这个世界中会遇到许多根本想象不到的现象,而且不得不常常无可奈何地收回他那种自然的、殷切的和惯常的坦率与信赖”,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真实的情况,让他们从开始就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在现实中强化之后形成的道德观念“不但有助于道德判断的早期运用,而且为防止产生危险的差异提供了可贵的保障”。
二、教师应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教育艺术使儿童的心灵从平静状态中激动起来,给它以信任与爱,使它能随意地被控制欲激发起来,并在时间尚未来到之前就把它投入到未来岁月的旋涡中去”教师如何运用这种艺术?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有着比较详尽的论述。
首先,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所达到的基本目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必要的目的”,即道德;一种是“可能的目的”,这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就是说“教育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因此,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它必须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做好心理准备。这些准备不是狭隘的,而应当是多方面的,这是因为人类劳动分工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精通他所从事的工作,但是人类“要做的事越局限,分得越细,那么每个人从其他人方面要接受的东西越多”。因此,“这种专一的精通是个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面的可接受性,只能产生于个人从一开始就做出的多方面的努力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这种对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其实,这两种目的是一个统一体,“可能的目的”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逐步实现,最后达到“必要的目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心中要时时有道德目的,同时要认真关注教育可能的目的,即由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成长。
其次,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
“教育者力求教育的普遍性,而学生是个别的人”,“为了使种族的一个纯粹的范例在种族本身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并无关紧要地被抖掉,我们必须突出个性”,教育应该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青年人的个性是在教育者努力教育中愈益显露出来的,所以教师教学应当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为此,“我们特别要求教育者识别他本人的癖性,当学生的行为与他的愿望不一致,而在两者之间有不存在带有实质性的优劣时,他应当慎重考虑。它必须立即放弃他自己的愿望,如可能,甚至连表达这种愿望也必须抑制住”,教师应当“乐意不让学生个性能够获得的唯一荣誉枯萎凋零,那就是让这种个性具有鲜明的轮廓,乃至明显地显露出来。他为他自己寻找的荣誉则在于,人们可以从委托给他按他的意向进行教育的人身上清晰地看到人格的,家庭的,身世的和民族的未被涂抹过的特征”。
同时,赫尔巴特也提醒人們:个性与多方面性也是彼此融合的。整个多方面性一直浮现在教育者眼前,但不断地缩小或扩大着。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增加其数量,而不改变其轮廓、比例和形式。只是这种工作若是对个人的话,它就肯定会改变其轮廓,仿佛从一个不规则的多角体的某一个中心,渐渐形成一个球一样,但这个球却永远不能把最外层的突出部分完全包括进去。这些突出部分——个性的强点——只要不败坏性格的话,是可以任其保留下来的,整个轮廓可以通过他们获得这样那样的形式。”
当然,赫尔巴特从自身实践出发,主张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提出了著名的“教学阶段论”,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周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强调书本知识要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他针对教师工作提出的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到现在还有着很深的影响,由于对此方面内容的论述不少,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尽管赫尔巴特的教师观受到过质疑,但是,他在著作中表达的许多有关教师工作的思想在现代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左小娟.赫尔巴特与杜威师生观之比较研究[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267,268,287.
[3] 于洪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中的几个问题辩护[J].柳州师专学报,1997(6):41-44.
[4] 江玉侠.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28-30.
[5] 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4.
[ 责任编辑 张敬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