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文教学细节 打造精彩高效课堂

2017-05-13李学禄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新课标效果活动

李学禄

摘 要:新课标特别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这一思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我们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思维导向,设计好适合讨论的问题,要为学生营造安静的读书、思考的氛围,要给学生活动以足够的时间。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5-012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5.08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这一理念虽然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同,但多数时候并没有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教师用自己“教的活动”取代学生“学的活动”,这种倾向下的阅读教学设计普遍存在着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以“教的活动”为基点转变成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呢?我觉得关注以下几个细节很重要。

一、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理念要求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文本阅读,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读书,甚至是反复地读,不同形式地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触摸文本,切不可以教师的读代替学生的读,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如果没有学生充分的阅读做基础,老师讲得再多再精彩也是枉然的。因为教师还是站在如何教的角度,没有落实到学生“学的活动”上来。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思维导向

众所周知,阅读课上,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老师是要设计一些问题的。但不少老师只是为了问而问,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给学生指明一个思考的方向,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没有明确的思维导向。

一次听课,老师讲的是古代诗歌《钱塘湖春行》。朗读疏通文意之后,老师便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诗,其中在讲到“几处早莺争暖树”时,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早莺为什么要‘争呢?”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是眉头紧锁,一直没人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只好“钓鱼”式的提问,有的学生说“鸟儿就是好争斗”;有的说“争着向高的树上飞”;还有的说“在争食吃吧”……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最后老师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因为天气还冷,鸟儿们争着往向阳的树上飞,这样就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从教师最后抛出的答案来看,老师提“鸟儿为什么要争”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在围绕西湖早春的特点来写的,而这一句呢,是在写西湖早春春寒料峭的特点。可是学生们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无论老师问几次,学生也没有答出老师预设的答案,原因何在呢?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老师设计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思维导向。“鸟儿为什么争”?原因很多,学生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思考,所以得出的答案也自然会很多。如果将问题改成“鸟儿为什么要争‘暖树”,问题的思维导向就明确多了。因为“暖树”即是“向阳的树”,早莺争着往向阳的树上飞,显然天气还是比较冷。这样学生就不难得出“这句话写出了西湖早春的特点”这个结论了。由此看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思维导向,切不可信手拈来就问啊!

三、设计好适合讨论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不少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喜欢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这在当下是很时髦的,好像一节课要是没有讨论的环节,就是没有课改意识的课,就是太传统的课。但有的老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并没有以学生“学的活动”为基点来设计讨论的问题。我曾听过一节阅读课,教学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初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讨论:文章一共写了几个人物。之后学生们开始沸沸扬扬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写了4个人物,有的说寫了5个人物,还有的说写了6个。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殊不知,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一数便知,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思维量,更没有讨论的价值。

那么,从学生“学的活动”来看,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讨论呢?我认为以下三类问题适合讨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答案多元化的问题;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因为这三类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辨明是非。总之,这些问题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的,而不仅仅是从教师教的角度。

四、要给学生活动以足够的时间

语文阅读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交给学生任务时,总是强调“要快,要抓紧时间”“快点,快速地阅读课本”等等,总有催促学生之意,给人的感觉是特别急切,学生在催促之下进行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确实是有了紧迫感,活动的速度确实是提高了,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学生的活动,致使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的质量降低,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老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反复领会,在真正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再去参与讨论,与同学们合作、交流。我想,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愉快地、积极地、充满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而不再是“听众”或“旁观者”。

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书,两千多字的课文,时间刚过去两分钟,老师就开始提问,殊不知,一篇2000字的课文,学生至少要4分钟才能读完(新课标规定初中生的默读速读是每分钟500字),给学生2分钟读的时间就提问,课文都读不完,又怎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呢?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那么在课堂上组织与开展学生活动是必然的,但保证学生活动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总之,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心里要有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眼里要有学生,并有意识地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这样,教学的核心也就转向了“学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李彩英. 关注语文教学细节,打造精彩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0(52):55.

[2] 范永发.关注教学细节 成就高效课堂[J].中学语文旬刊,2012(1):21-23.

[ 责任编辑 张景贤 ]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效果活动
“活动随手拍”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