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017-05-13成燕
成燕
摘 要: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因此,教师必须要从小就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并在保持这种状态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以促进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探究如何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相结合教学,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学习适应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049
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成长和发展阶段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加以约束,通过合适的手段,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适应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核心概念定义
(一)学习适应性
学习适应性,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克服一定困难后取得好成绩。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笔记方法、思考方式、应试能力、学习环境、性格特点、心理健康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一定影响。学习适应性強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情绪稳定,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责任心强、自立自强、勤奋自信,而学习适应性弱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厌学、喜欢玩、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不知所措、依赖性强、焦躁多虑等,对其发展非常不利,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综合教育。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处在完全正常的状态。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如正常的认知、情感的协调程度、健全的意志、适应性良好等,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同时能够快速适应生活的变化、学习难度的增加、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虽然对心理健康研究的标准说法不一,但是较为权威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上述观点,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有很多,如家庭因素、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学习环境、学习态度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因素综合考虑。
二、如何促进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结合
(一)改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适应性
学习环境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校园学习环境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而这些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适应性都有一定影响。第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论是家庭环境,还是校园环境,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其能够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下展开学习活动,得到良好发展;第二,现在有很多小学生开始寄宿,且无论是寄宿生还是非寄宿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教师以及同学生活在一起,学校的环境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给教师过重的压力,导致教师将压力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从心理上给学生带来负担,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还会降低其学习适应性;第三,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放下心理防备。若是教师的语言过于激烈,则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对其发展非常不利。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尽量给学生更多的心理辅导,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帮助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站在关爱的角度对学生加以教育,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1]。
(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适应性
学习态度是学生个人情感在学习上的体现,包括学习认知、情绪、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多数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到课堂,出现过于活泼、麻木,甚至是厌学的现象,学生这样的学习态度与其心理状态有着一定的联系。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观,进而影响着学习表现,最后与学习成绩直接联系到一起,正确的学习态度是保证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行了解,了解学生是否保持健康的心理,对其整体情况进行准确掌握;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厌学的学生喜欢学习,让过于活泼的学生适当放松,使课堂呈现出更加和谐的场面,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引导其提高学习适应性;最后,教师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其学习适应性,主要以新颖的教学手段为主,如多媒体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等,通过这些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兴趣,跟着教师的步调,提高自身学习适应性,同时也保证了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2]。
(三)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学习适应性
小学生的心理状况非常容易受到影响,比如教师一个带有异样色彩的眼神、家长带有一句带有责备意味的话,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状态,降低了学习适应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详细了解和适当引导,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其家庭情况、成长环境等,掌握学生成长环境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成长环境是否对其心理造成影响;其次,教师要对其在学校的成长环境进行调查,并给予关注,观察其人际关系是否对心理产生影响;最后,教师要对自身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状态、教学互动等是否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在进行上述调查和反思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将调查的信息录入档案内,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措施,引导其心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当减轻学生的压力,不能用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教导学生,不能用过分的语言刺激学生,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这样,学生的心理才能逐渐健康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习适应性[3]。
三、结语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其学习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从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出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红,王陆.平板电脑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107-113.
[2] 王芳.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11):22.
[ 责任编辑 张 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