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需求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7-05-13刘玥玥
刘玥玥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首要前提。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依据,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高个体的生存活动能力、如何加强对个体的精神文化要求的引导、如何实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三方面展开探讨,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具体的观点与作用途径,从而帮助个体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02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013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个体功能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进人的生存与发展优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研究人的自身发展作为重要前提条件。又因为,行动是由人的基本欲望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进一步关注个体发展的具体需要。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邱柏生以动机系统,包括需要、动机等直接支配人的行为因素为基础,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关注人的需求、动机与行为间的相互作用。鲁洁、王逢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在教育者的自觉参与中通过内化与外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胡艳梅、蒋明伟则从我国基本国情中的基本矛盾出发,认识到人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运用马克思需求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
组织行为学上认为,需要是人对一定目标内在的欲求与渴望,需要的产生来自于两种内心的欲望与感受,即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感。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物质生存的需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同时也包括这些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个人组织以及受一定条件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生产受到肉体组织的影响而开始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此可见,生存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 精神生活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是具有意识的,但这种意识并非从最初就是“纯粹的”,一定程度上它受到了物质条件的制约。当人类已经得到基本物质生存需要,以及为了满足需要活动而获得的工具时就会引起又一轮新的需要即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如果前两个方面是人类生活过程中必要的手段,那么有关于人如何全面自由的发展则是人类生存的目的。马克思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定义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并将其作为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类将寻求更大程度上对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人类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只有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探讨的是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需求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在任何情况下,个体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他们不是唯一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与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因此,他们不是“纯粹”的自我,而是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而产生的相互交往。由此可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个体在其具体所处的某一阶段,全面地挖掘自身的才能与能量,把不同社会职能作为相互交替联系的活動方式,并学会妥善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个体的具体需要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促进个体活动能力的发展
在需要理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需要作为对人某一目标的欲求与渴望是人行为活动的潜在动力。需要一旦被发现,就会激发动机从而引导行为,以此来满足个体的需要与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从个体的物质生存需要出发,培养个体生存、活动的能力,以此来满足个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直接培养个体具体的生产活动技巧,但是可以通过间接引导与指引的方式,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影响个体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满足个体的物质生存需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给个体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来激励个体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力来实现生存需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用辩证的角度去对待物质生活,避免腐朽的价值观念滋生。再者,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个体具体生产实践活动中,培养个体的思想观念与实际社会要求水平相统一,帮助个体不仅掌握相关理论,同时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好思想导向工作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这在体现出我们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同时,也对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要在关注社会发展变革的情况下,也重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需要的变化,向人们提供精神关怀和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个体的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个体的思想引导作用;在充分满足个体物质需要的同时,发挥个体的精神需要对其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保障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个体,他们会因为不同的需要(两性关系、交换、分工)而相互联系起来。作为处在他们的生产力与需要的具体特定时期,个体会因各种需要而相互交往,同时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应该引导个体正确处理社会关系。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既需要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又受制于社会关系。由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组织的结构日益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丰富化、思想活动独立化,但同时这又对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社会个体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情况下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在满足物质生存需要的同时不断丰富与发展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全面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整体需要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立足实践,满足个体基本发展需要
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说,人的所有思想、全部社会生活都根源于实践。列宁曾经运用了一个公式将实践的特征进行概括:人的实践=需要+外部条件。因此,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立足实践,以人为实践对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人的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将理论的现实性与价值实现的实效性相联系,在满足个体需求的同时,全面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整体需要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人本思想,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坚持主渠道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立足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帮助人们正确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更要促进人们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不断丰富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正确认识世界之余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一方面,通过促进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多样化教育的培养,以此来指引人进行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容易被侵蚀的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引导人们坚定地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耐心地进行疏通与引导,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正确地面对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人們以积极与乐观的心态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需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富有时代性特征、先进的精神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塑造人、开发人、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人的思想动态。一般而言,除了人的条件反射行为,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同时行为对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又起到了反作用。思想动机转化为行为一般会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制约:第一,一定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的作用。第二,适合的行为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牢牢把握人的思想动态,以此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人的思想符合或者基本符合社会公认的价值准则,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行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帮助人们选择正确的方式来指导个体的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的思想由“内化”向“外化”的过渡,真正实现“正确的思想指导行为,有效的行为促进思想”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对个体的精神激励作用。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能够进一步激发个体更高层次的需要,使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提高个体的思想觉悟。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我的需要。对待不同的需要帮助人们学会区分与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正确的需要观念引导与规范自身,防治一些人在腐朽错误的思想引导下,追求低级趣味的精神刺激。
(二)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形成正确思想引导
在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着明确的定位。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被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主体性相对受到了压抑。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等级观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真正的教育者只能是统治阶级本身或者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因此,道德教化的主体性是统治阶级实施道德教化和思想控制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目的。到了近代,为了适应集体性生产劳动的要求,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成为普遍的一种授课模式。道德教育更侧重于向学生们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过于看重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统一,在实现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精神独立性,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往与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交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两者都具有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并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功能:做到“疏”与“导”相结合,首先,要发扬民主,畅通言路,使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灌输与积极的引导;再次,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群众、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受教育者也要加强其主体性意识,自主选择、判断、接收积极有效的知识,面对各种作为规范出现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在理性的认知的前提下,通过自身的内化形式正确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意识,并选择不同的具体实践活动,实现这些规范,克服知行脱节问题,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适当性给予教育者合理性意见反馈,实现教育主体间的平等的相互互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平稳、全面发展。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为了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在人的发展中的良性作用,就需要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各个介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均衡合理化运用。首先,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确定合理化的目标体系,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关于社会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阶段性;其次,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既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把握主旋律全方位均衡化,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再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运用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优化外部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外界多种因素形成合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当今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归于根本还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力靠的是教育,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如何正确理解个体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加强对个体全方位培养,促进受教育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需要。因此,研究在思想政治视域下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李俊奎.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 责任编辑 张敬亚 ]